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台灣幹細胞研究新突破 登「化學評論」國際期刊

台灣幹細胞研究又有新突破!中央大學日籍教授樋口亞紺(Akon Higuchi)與國泰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共同合作,成功發展出一種造血幹細胞體外培養技術,透過直接培養法,讓傳統臍帶血幹細胞能夠快速純化與再生;另外,團隊也與日本國立醫院研究單位合作,引進並建立目前國際熱門的「人類誘導型萬能幹細胞(ips cells)」技術,兩項成果都率先登上最新一期頂尖「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國際期刊網路版。



幹細胞是人體內具有分化能力的細胞,透過誘導可以發展出肝臟、神經、血管等細胞,可以用來修復、替代受損的組織或器官,甚至是用於治療癌症等重大疾病,是醫學上一項重要指標。



2007年,日本方面成功將從人類自體取得的細胞誘導成為「誘導型萬能幹細胞」,讓原本成熟或老化的細胞可以經過生化技術「返老還童」,逆轉回剛受孕時期的細胞狀態,其特性與胚胎幹細胞類似,又能避免倫理爭議,轟動國際。



不過,逆轉後的細胞培養卻必須與動物細胞共存,培養過程相當困難。這次中央大學日籍教授樋口亞紺與國泰醫院合作研究成果,成功發展出一種造血幹細胞體外培養技術,利用生化反應器,再透過奈米片段的薄膜進行幹細胞純化與再生,快速而精準,是幹細胞研究一次重要突破,也因此登上國際重量級「化學評論」國際期刊網路版,備受肯定。



國泰醫院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凌慶東說:『(原音)我們率先從材料方面去著手,就是用奈米級的材料,就是高分子合成材料,去嘗試如何快速分離,或者第二在沒有餵養細胞的狀況下面,讓它有很好的環境去生長,這就是樋口老師主要的(研究)結果。』



凌慶東指出,幹細胞基因組織工程還有很多困難要解決,這次中央大學與國泰醫院發表的成果雖然解決一部分困難,對台灣發展幹細胞研究卻是很重要的一步,意義非凡。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0/58/2nsrh.html (2011/03/11)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科學家成功製造重要記憶細胞

(路透芝加哥4日電)美國研究人員成功促使幹細胞轉變成1種在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患者身上會提早死亡的腦細胞。



這支研究團隊今天在期刊「幹細胞」(Stem Cell)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這項新技術將可提供隨時可派上用場的細胞,供新藥測試使用,或甚至植入人體,幫助恢復喪失的記憶。



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大多是在經過基因改造的老鼠身上進行,這項新技術將讓研究人員得以使用人類細胞,針對這種疾病的某個重要層面展開研究。



進行這項研究的芝加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費恩柏格醫學院(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凱斯勒(Jack Kessler)表示:「這些細胞對記憶功能具有關鍵的重要性。」



凱斯勒指出,他的研究團隊使用胚胎幹細胞製造出神經元,後者據信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最早喪失的腦細胞之一。



幹細胞是人體的種細胞,亦即所有其它種類細胞的來源。胚胎幹細胞取自成形數天的人類胚胎,特別具有可塑性。中央社(翻譯)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04/16/2ngxb.html (201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