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斯德哥爾摩29日電)德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對慢性心臟衰竭病患注射其本身的骨髓幹細胞,可改善病患心臟功能,病人能活得更久。
根據利用幹細胞療法治療心臟病患的截至目前最大規模研究之一,這種細胞療法的效益會在3個月內奏效且持續長達5年。
醫生多年來一直嘗試利用各種不同幹細胞治療受損心臟,效果不一。
這項最新研究尚無定論,但杜塞道夫(Dusseldorf)海因里希海涅大學(Heinrich Heine University)的主要研究人員史特勞爾(Bodo-Eckehard Strauer)表示,其長期效益令人振奮。
先前的研究顯示,細胞療法對心臟病發作病患有效,此最新研究則顯示,它也能在治療慢性心臟衰竭病患上發揮作用。
此一研究使用的骨髓幹細胞取自病患的骨盆頂端,且在注射回心臟前在實驗室進行分類篩選,於注射後可改善心室功能,即心臟輸送血液的功能。
這項新研究的對象包括391名病患,其中191人同意接受骨髓幹細胞療法,200人未同意。經過5年後,接受細胞療法組有7人去世,控制組則有32人不治,這是顯著差異。
史特勞爾說:「我們的研究顯示,當它作為替代療法或傳統治療方式的額外療法時,骨髓幹細胞療法能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心室功能和增長存活時間。」中央社(翻譯)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9/16/2c0r0.html (2010/08/30)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法院禁止 美幹細胞研究受挫
法新社華盛頓23日電) 美國法院今天裁定,暫時禁止聯邦經費資助胚胎幹細胞研究,表示這種研究涉及摧毀人類胚胎。美國總統歐巴馬之前同意動用聯邦經費資助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
美國地方法院法官藍柏斯(Royce Lamberth)作出有利於1個反對這種研究的基督教團體的判決,他發出的假處分將讓原告可以要求法院進行審判。
這位法官說:「(胚胎幹細胞)研究顯然會摧毀胚胎。」
他說:「為了進行胚胎幹細胞研究,胚胎幹細胞必須從胚胎擷取。擷取胚胎幹細胞的程序會摧毀這個胚胎。因此,胚胎幹細胞研究必定要靠摧毀人類胚胎。」
歐巴馬3月解除聯邦經費不能資助胚胎幹細胞研究的禁令,讚揚這種研究可能在不受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下,獲得醫學上的突破,並讓美國科學進入新時代。
歐巴馬的行政命令廢除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Bush)的禁令。批評者認為,小布希的禁令妨礙科學家找出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與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治療方法。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4/19/2bogp.html (2010/08/24)
美國地方法院法官藍柏斯(Royce Lamberth)作出有利於1個反對這種研究的基督教團體的判決,他發出的假處分將讓原告可以要求法院進行審判。
這位法官說:「(胚胎幹細胞)研究顯然會摧毀胚胎。」
他說:「為了進行胚胎幹細胞研究,胚胎幹細胞必須從胚胎擷取。擷取胚胎幹細胞的程序會摧毀這個胚胎。因此,胚胎幹細胞研究必定要靠摧毀人類胚胎。」
歐巴馬3月解除聯邦經費不能資助胚胎幹細胞研究的禁令,讚揚這種研究可能在不受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下,獲得醫學上的突破,並讓美國科學進入新時代。
歐巴馬的行政命令廢除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Bush)的禁令。批評者認為,小布希的禁令妨礙科學家找出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與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治療方法。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4/19/2bogp.html (2010/08/24)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
江蘇泰州啟用亞洲最大綜合幹細胞庫
(中央社台北10日電)生物科技日新月異。大陸媒體報導,中國江蘇省泰州幹細胞庫二期工程本月將正式投入使用,總儲存量高達100萬人份,將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幹細胞庫。
江蘇泰州是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青少年時期居住的城市。新華社報導,除了總儲存量100萬人份,泰州這座幹細胞庫每日處理能力達500份,是排名亞洲前茅、世界一流的,也是江蘇省首家從事臍帶、臍帶血等多種類型幹細胞製備及儲存的綜合性幹細胞庫。
幹細胞技術是再生醫學中最核心的醫療技術,如果嬰兒出生時儲存了臍帶幹細胞,日後生病時即可取出,透過對其進行分離、體外培養、基因修飾等過程,在體外繁育出全新、正常、甚至更年輕的細胞、組織或器官,並透過移植完成對臨床疾病的治療。
據報導,如果普通民眾儲存自己的幹細胞,22年需花費人民幣約2萬元,平均每天3元左右。990310
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3100020&q=%e5%b9%b9%e7%b4%b0%e8%83%9e (2010/08/18)
江蘇泰州是中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青少年時期居住的城市。新華社報導,除了總儲存量100萬人份,泰州這座幹細胞庫每日處理能力達500份,是排名亞洲前茅、世界一流的,也是江蘇省首家從事臍帶、臍帶血等多種類型幹細胞製備及儲存的綜合性幹細胞庫。
幹細胞技術是再生醫學中最核心的醫療技術,如果嬰兒出生時儲存了臍帶幹細胞,日後生病時即可取出,透過對其進行分離、體外培養、基因修飾等過程,在體外繁育出全新、正常、甚至更年輕的細胞、組織或器官,並透過移植完成對臨床疾病的治療。
據報導,如果普通民眾儲存自己的幹細胞,22年需花費人民幣約2萬元,平均每天3元左右。990310
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3100020&q=%e5%b9%b9%e7%b4%b0%e8%83%9e (2010/08/18)
台成幹細胞中心啟用 郭台銘盼造福癌友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12日電)由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捐贈台大醫院的「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今天啟用。郭台銘表示,希望醫師將治療他弟弟郭台成的經驗,再貢獻給血癌病人。
台灣大學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正式啟用,郭台銘、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台大醫院院長陳明豐一同出席揭幕剪綵啟用典禮。
李嗣涔致詞時表示,郭台銘的胞弟郭台成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逝於北京,郭台銘深切體悟失去至親之痛,決定化小愛為大愛,以永齡基金會名義捐贈新台幣150億元,台灣大學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移植病房就是捐贈暨合作案的第1個正式營運項目。
郭台銘致詞時表示,5年前的12日,他的太太病逝台大醫院;2年多前弟弟郭台成在北京病逝,當時也受到台大的協助。尤其是台大醫師、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唐季祿,除到北京的醫院協助他弟弟治療,還曾向美國等其他國家取經。經過1年多努力、嘗試,雖然郭台成仍病逝,但那是天命。
郭台銘讚許唐季祿對病人照顧很細心,他也希望唐季祿能將治療他弟弟的經驗,貢獻給更多人。
陳明豐表示,中心團隊共16人,並已建立「幹細胞移植臨床資料庫」,彙整過去26年間超過1200例的幹細胞移植資料,作為治療、研究經驗,未來將提供14間幹細胞移植病房,其中8間在台大兒童醫院,預計3月中旬開始服務病患。
另外,李嗣涔說,未來若環評通過,台大癌醫中心醫院也會在今年底開工,預計3年內完工,將有癌症中心、質子中心,預計至少會有249床病床,服務更多民眾。990312
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3120069&q=%e5%b9%b9%e7%b4%b0%e8%83%9e (2010/08/18)
台灣大學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正式啟用,郭台銘、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台大醫院院長陳明豐一同出席揭幕剪綵啟用典禮。
李嗣涔致詞時表示,郭台銘的胞弟郭台成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逝於北京,郭台銘深切體悟失去至親之痛,決定化小愛為大愛,以永齡基金會名義捐贈新台幣150億元,台灣大學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移植病房就是捐贈暨合作案的第1個正式營運項目。
郭台銘致詞時表示,5年前的12日,他的太太病逝台大醫院;2年多前弟弟郭台成在北京病逝,當時也受到台大的協助。尤其是台大醫師、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唐季祿,除到北京的醫院協助他弟弟治療,還曾向美國等其他國家取經。經過1年多努力、嘗試,雖然郭台成仍病逝,但那是天命。
郭台銘讚許唐季祿對病人照顧很細心,他也希望唐季祿能將治療他弟弟的經驗,貢獻給更多人。
陳明豐表示,中心團隊共16人,並已建立「幹細胞移植臨床資料庫」,彙整過去26年間超過1200例的幹細胞移植資料,作為治療、研究經驗,未來將提供14間幹細胞移植病房,其中8間在台大兒童醫院,預計3月中旬開始服務病患。
另外,李嗣涔說,未來若環評通過,台大癌醫中心醫院也會在今年底開工,預計3年內完工,將有癌症中心、質子中心,預計至少會有249床病床,服務更多民眾。990312
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3120069&q=%e5%b9%b9%e7%b4%b0%e8%83%9e (2010/08/18)
日新療法 以幹細胞治癒心臟病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2日專電)日本「讀賣新聞」報導,京都一所醫科大學研究團隊成功地從一名心臟重症病患的心臟抽出幹細胞,經過大量增生後再注入心臟,恢復心臟功能。這是日本首度進行的最新心臟療法。
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教授松原弘明等人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地進行這項以病患的幹細胞再生心肌,治癒一名心臟重症患者。
這名住在神戶市的60歲男性病患山口茂樹,今年2月因急性心肌梗塞被送醫急救,在接受治療後,心臟功能已恢復到可自理日常生活,於昨天出院。
研究團隊在4月時,將細管從山口的腹股溝透過血管通到心臟抽取組織片約15毫克,將其中的幹細胞培養了一個多月,幹細胞增生到約4萬倍。
上個月1日,研究團隊進行心臟繞道手術的同時,也將幹細胞注入因血流不足導致壞死的左心室壁,然後在這上面塗上促進心肌成長或增生的長寬約5公分的蛋白質明膠片。
山口所罹患的心臟病原本是嚴重到以普通的心臟繞道手術也無法大幅改善,但接受這項手術約2週後,他的心臟幫浦功能恢復,也沒發生心律不整等的副作用。醫師認為,幹細胞在心肌、血管裡產生變化,新的心臟組織已再生。
出院後的山口在記者會上笑著表示,胸部的疼痛和心悸已改善,現在可自行走動或淋浴。
研究團隊預定8月進行第2例手術。另外也將與國立循環器病研究中心共同研究,針對4名病患進行治療。
在確定安全性後,東京大學、九州大學等4所大學2012年度也將加入,以40名病患為對象進行實驗,調查手術的有效性。
日本的心臟重症患者有100萬人以上,松原教授希望能利用這種方法治癒病患。990702
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7020065&q=%e5%b9%b9%e7%b4%b0%e8%83%9e (2010/08/18)
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教授松原弘明等人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地進行這項以病患的幹細胞再生心肌,治癒一名心臟重症患者。
這名住在神戶市的60歲男性病患山口茂樹,今年2月因急性心肌梗塞被送醫急救,在接受治療後,心臟功能已恢復到可自理日常生活,於昨天出院。
研究團隊在4月時,將細管從山口的腹股溝透過血管通到心臟抽取組織片約15毫克,將其中的幹細胞培養了一個多月,幹細胞增生到約4萬倍。
上個月1日,研究團隊進行心臟繞道手術的同時,也將幹細胞注入因血流不足導致壞死的左心室壁,然後在這上面塗上促進心肌成長或增生的長寬約5公分的蛋白質明膠片。
山口所罹患的心臟病原本是嚴重到以普通的心臟繞道手術也無法大幅改善,但接受這項手術約2週後,他的心臟幫浦功能恢復,也沒發生心律不整等的副作用。醫師認為,幹細胞在心肌、血管裡產生變化,新的心臟組織已再生。
出院後的山口在記者會上笑著表示,胸部的疼痛和心悸已改善,現在可自行走動或淋浴。
研究團隊預定8月進行第2例手術。另外也將與國立循環器病研究中心共同研究,針對4名病患進行治療。
在確定安全性後,東京大學、九州大學等4所大學2012年度也將加入,以40名病患為對象進行實驗,調查手術的有效性。
日本的心臟重症患者有100萬人以上,松原教授希望能利用這種方法治癒病患。990702
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7020065&q=%e5%b9%b9%e7%b4%b0%e8%83%9e (2010/08/18)
帕金森症治療曙光 豬胚幹細胞可用
(中央社記者林淑媛台北12日電)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經過2年研究,成功利用豬胚幹細胞誘導分化成神經細胞,移植到罹患帕金森氏症大鼠腦部,讓帕金森氏症治療露出曙光,這項研究成果也創下全球首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天下午公布這項實驗成果,豬胚幹細胞能夠治療帕金森氏症的研究,近期也將發表在SCI 國際期刊上;讓帕金森氏症治療露出曙光,有助於突破臨床研究限制。
帕金森式症患者的腦部會出缺陷或退化問題,農委會表示,目前醫界多採用藥物治療,藉此延緩發病速度,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成功以大鼠進行帕金森氏症的動物實驗,將豬胚幹細胞移植到大鼠的腦部紋狀體特定部位,評估發現能有效降低大鼠帕金森氏症的旋轉缺陷。
農委會強調,這項發現對治療帕金森氏症相當有助益,也是全球研究首例,近期會將成果發表在 SCI國際學術期刊上。
農委會畜試所所長黃英豪表示,用豬胚幹細胞做實驗是世界首例,因為豬胚幹細胞跟人體比較接近,未來這項試驗成果會成為一個模式,或許醫學上可以繼續研究,試試看這個模式用在人體會怎樣,如果可以解決排斥問題,或許可以用豬胚幹細胞來治療。
畜試所表示,豬內臟大小跟人類接近,研究發現,表現綠色螢光的豬胚細胞不僅有利於活體移植試驗,未來更可運用在神經損傷或神經退化疾病的臨床前治療研究,更可進一步幫助人類的臨床研究。990712
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7120200&q=%e5%b9%b9%e7%b4%b0%e8%83%9e (2010/08/1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天下午公布這項實驗成果,豬胚幹細胞能夠治療帕金森氏症的研究,近期也將發表在SCI 國際期刊上;讓帕金森氏症治療露出曙光,有助於突破臨床研究限制。
帕金森式症患者的腦部會出缺陷或退化問題,農委會表示,目前醫界多採用藥物治療,藉此延緩發病速度,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成功以大鼠進行帕金森氏症的動物實驗,將豬胚幹細胞移植到大鼠的腦部紋狀體特定部位,評估發現能有效降低大鼠帕金森氏症的旋轉缺陷。
農委會強調,這項發現對治療帕金森氏症相當有助益,也是全球研究首例,近期會將成果發表在 SCI國際學術期刊上。
農委會畜試所所長黃英豪表示,用豬胚幹細胞做實驗是世界首例,因為豬胚幹細胞跟人體比較接近,未來這項試驗成果會成為一個模式,或許醫學上可以繼續研究,試試看這個模式用在人體會怎樣,如果可以解決排斥問題,或許可以用豬胚幹細胞來治療。
畜試所表示,豬內臟大小跟人類接近,研究發現,表現綠色螢光的豬胚細胞不僅有利於活體移植試驗,未來更可運用在神經損傷或神經退化疾病的臨床前治療研究,更可進一步幫助人類的臨床研究。990712
取自: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7120200&q=%e5%b9%b9%e7%b4%b0%e8%83%9e (2010/08/18)
亞洲第一基因細胞有限公司
網址:http://stemcell.com.tw/aboutc1.htm#about3 (2010/08/18)
一、公司簡介:一個專業的生技配方(OEM&ODM)研製提供者與幹細胞複製研發者,是由一群資優的歸國生技醫界人才與國內專業美顏及食品營養專家採取分工合作之模式,共創優勢。創造優勢新配方並再以此生化新配方,以策略合作的方式,將會陸陸續續以正式合約授權國內方式生產或採購於國內極知名廠商製造與生產,以期達到整體性 [ 亞洲第一 、品質第一] 的最高境界。
二、產品定位:
1、生醫級美容保養品與生技健康食品之配方研製提供與發展。
2、奈米產品的研究開發與製造。
3、胚胎幹細胞複製活體生物與器官組織、成體幹細胞複製組織之提供與幹細胞及DNA銀行。
4、國際性生化醫界交流會議主辦 …等。
三、苗栗縣竹南鎮頂埔里科東二路52號 (竹南科學園區)
一、公司簡介:一個專業的生技配方(OEM&ODM)研製提供者與幹細胞複製研發者,是由一群資優的歸國生技醫界人才與國內專業美顏及食品營養專家採取分工合作之模式,共創優勢。創造優勢新配方並再以此生化新配方,以策略合作的方式,將會陸陸續續以正式合約授權國內方式生產或採購於國內極知名廠商製造與生產,以期達到整體性 [ 亞洲第一 、品質第一] 的最高境界。
二、產品定位:
1、生醫級美容保養品與生技健康食品之配方研製提供與發展。
2、奈米產品的研究開發與製造。
3、胚胎幹細胞複製活體生物與器官組織、成體幹細胞複製組織之提供與幹細胞及DNA銀行。
4、國際性生化醫界交流會議主辦 …等。
三、苗栗縣竹南鎮頂埔里科東二路52號 (竹南科學園區)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亞太幹細胞科研中心有限公司
網址:http://www.apsc.com.hk/ (2010/08/17)
一、香港第一間全面性幹細胞儲存及科研中心。臍帶、乳齒、脂肪幹細胞儲存及應用科研。
二、公司地址:香港科學園2期科技大道西11號生物科技中心2座1樓116-119室。
一、香港第一間全面性幹細胞儲存及科研中心。臍帶、乳齒、脂肪幹細胞儲存及應用科研。
二、公司地址:香港科學園2期科技大道西11號生物科技中心2座1樓116-119室。
大展幹細胞生技(股)公司
網址:http://www.alarvita.com.tw/digiweb/front/bin/home.phtml (2010/08/17)
一、大展幹細胞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基本定位為專業的細胞免疫類生技產品研發與製造廠商,以醫療、檢驗、及健康美容素材為首要研發領域,其中包括臨床細胞免疫治療技術、臍帶血幹細胞之組織工程應用、以免疫訴求為主軸之健康食品與衛生署認證服務等。
二、以毛囊間質幹細胞為首要標的。
三、公司位置 :台北縣五股工業區五權路7巷2號7樓。
一、大展幹細胞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基本定位為專業的細胞免疫類生技產品研發與製造廠商,以醫療、檢驗、及健康美容素材為首要研發領域,其中包括臨床細胞免疫治療技術、臍帶血幹細胞之組織工程應用、以免疫訴求為主軸之健康食品與衛生署認證服務等。
二、以毛囊間質幹細胞為首要標的。
三、公司位置 :台北縣五股工業區五權路7巷2號7樓。
生展生物科技(股)公司
網址:http://www.syngen.com.tw/index.html (2010/08/17)
一、為生達化學製藥關係企業。
二、生化營養品之開發研究 ─ 靈芝、紅麴、牛樟芝、冬蟲夏草、芽孢乳酸菌、不同功能性乳
酸菌系列產品研究開發。
三、生物技術:以菌類萃取製程為核心。
四、公司地址:台南縣新營市開元路154號A棟。
一、為生達化學製藥關係企業。
二、生化營養品之開發研究 ─ 靈芝、紅麴、牛樟芝、冬蟲夏草、芽孢乳酸菌、不同功能性乳
酸菌系列產品研究開發。
三、生物技術:以菌類萃取製程為核心。
四、公司地址:台南縣新營市開元路154號A棟。
台灣幹細胞學會
臺灣幹細胞學會成立於 2005 年四月,宗旨在促進幹細胞研究之發展及配合政府推行相關幹細胞醫療之政策及方案,並提供國內從事幹細胞研究的研究者交流空間,本學會任務如下:
一、提倡幹細胞學之研究、教育與應用。
二、舉辦幹細胞相關演講及研討會。
三、促進國內外相關學會之密切聯繫與發展。
四、協助政府與民間審議制定幹細胞醫療之政策及方案。
五、得發行會誌及有關幹細胞科技書刊,及倫理規範資料,以供社會參考。
六、聯繫、促進國內外幹細胞事業之發展,供產、官、學界參考,促進幹細胞學術與相關產業之合作。
網址:http://www.tsscr.org.tw/index.htm (2010/08/17)
一、提倡幹細胞學之研究、教育與應用。
二、舉辦幹細胞相關演講及研討會。
三、促進國內外相關學會之密切聯繫與發展。
四、協助政府與民間審議制定幹細胞醫療之政策及方案。
五、得發行會誌及有關幹細胞科技書刊,及倫理規範資料,以供社會參考。
六、聯繫、促進國內外幹細胞事業之發展,供產、官、學界參考,促進幹細胞學術與相關產業之合作。
網址:http://www.tsscr.org.tw/index.htm (2010/08/17)
英突破 胚胎幹細胞造紅血球成功
更新日期:2010/08/17 04:11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最近首度使用多餘的人工受孕胚胎幹細胞,製造出紅血球細胞,這項價值三百萬英鎊(約台幣一億五千萬元)的研究計畫,目的是製造出工業級人造血。
工業人造血邁大步
英國研究人員在研究中使用了來自不孕診所逾百枚的剩餘人工受孕胚胎,製造出數百種胚胎幹細胞株,其中一種被稱為RC-7 的胚胎幹細胞株成功被改造為血球幹細胞,再被改造為帶有血紅蛋白的紅血球細胞。科學家表示,這項研究計畫旨在找出能夠經基因改造成為O型陰性血液的細胞,這種血液可被輸進大多數人體內而不必擔心產生排斥現象,但全球只有七%的人口是這種血型。研究人員希望借助這項研究,建立起透過工業級生物反應器,每年生產出超過兩百萬品脫人造血的製造程序。
專家認為,這項研究可望對醫界帶來革命性影響,醫院可能不必再完全仰賴志願者捐血,才能提供穩定的血源供患者緊急輸血。英國每年需要逾兩百五十萬人次捐血,才足以供應輸血與血液製品需求,血庫經常面臨缺血危機。
合成的人造血也可確保不會遭到如人類「狂牛症」等疾病的感染,同時可能自「萬用供血者」製造出足供全英醫院使用的血液,雖然這位「萬用供血者」其實只是存在僅四天的冷凍胚胎。
生產人造血的重要條件,就是成本必須比捐贈血更低。目前每品脫(約四百七十三毫升)可直接用來輸血的捐贈血液成本約為一百八十英鎊(近台幣九千元),但若加上測驗與捐贈的成本,則可能提高至每品脫五百英鎊(近台幣兩萬五千元)。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7/78/2b8gh.html (2010/08/17)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最近首度使用多餘的人工受孕胚胎幹細胞,製造出紅血球細胞,這項價值三百萬英鎊(約台幣一億五千萬元)的研究計畫,目的是製造出工業級人造血。
工業人造血邁大步
英國研究人員在研究中使用了來自不孕診所逾百枚的剩餘人工受孕胚胎,製造出數百種胚胎幹細胞株,其中一種被稱為RC-7 的胚胎幹細胞株成功被改造為血球幹細胞,再被改造為帶有血紅蛋白的紅血球細胞。科學家表示,這項研究計畫旨在找出能夠經基因改造成為O型陰性血液的細胞,這種血液可被輸進大多數人體內而不必擔心產生排斥現象,但全球只有七%的人口是這種血型。研究人員希望借助這項研究,建立起透過工業級生物反應器,每年生產出超過兩百萬品脫人造血的製造程序。
專家認為,這項研究可望對醫界帶來革命性影響,醫院可能不必再完全仰賴志願者捐血,才能提供穩定的血源供患者緊急輸血。英國每年需要逾兩百五十萬人次捐血,才足以供應輸血與血液製品需求,血庫經常面臨缺血危機。
合成的人造血也可確保不會遭到如人類「狂牛症」等疾病的感染,同時可能自「萬用供血者」製造出足供全英醫院使用的血液,雖然這位「萬用供血者」其實只是存在僅四天的冷凍胚胎。
生產人造血的重要條件,就是成本必須比捐贈血更低。目前每品脫(約四百七十三毫升)可直接用來輸血的捐贈血液成本約為一百八十英鎊(近台幣九千元),但若加上測驗與捐贈的成本,則可能提高至每品脫五百英鎊(近台幣兩萬五千元)。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7/78/2b8gh.html (2010/08/17)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幹細胞是癌症元兇?
癌症的幕後殺手是幹細胞?
撰文╱克拉克(Michael F. Clarke)、貝克(Michael W. Becker)
翻譯/涂可欣
自從30年前人類向癌症宣戰後,至今已獲得幾項重要斬獲:例如某些兒童癌症,過去一旦診斷出來就等於宣判死刑,現在則有85%的病童可存活下來;還有些新開發的藥物可以控制癌症,延長患者生命,像是2001年核准的基利克(Gleevec),可用來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症(CML)。基利克的臨床治療效果極為成功,許多服用基利克的癌症病患,現在病情都處於緩解狀態;但有強烈證據顯示,這些病患並未完全痊癒,他們體內仍有一群惡性細胞尚未被殲滅。
傳統看法是:只要人體內殘留任何癌細胞,癌症就可能復發,因此目前大部份的治療策略,都是殺死越多癌細胞越好。但是這種處理方式並不一定成功,尤其是罹患最常見的惡性實心腫瘤、且病程較後期的患者,預後通常都不佳。
此外,我們現在也知道,對於CML和其他少數癌症,只有當中極小比率的腫瘤細胞能造成新的癌組織;若想根除癌症,針對這些特定細胞將會更有效,因為它們才是促成新癌細胞生長的禍首,也很可能是腫瘤惡化的根源。這些細胞就是癌症幹細胞。一般相信,癌症幹細胞原本是正常的幹細胞,或者是由幹細胞分生出來、尚不成熟的前驅細胞,之後才轉形成癌細胞。
「癌症是由一小群惡性幹細胞所造成」的這個概念並不算新。一般認為,幹細胞的研究,正式開始於1950和1960年代的實心腫瘤和血液癌症研究;我們對健康組織生長發育的認識,有許多就是觀察這些過程出錯的結果而得來。
到了今日,幹細胞研究更有助於我們了解癌症。過去50年來,科學家對於調控正常幹細胞表現及其衍生子代的機制,已有詳盡的認識。這些知識讓科學家發現到,腫瘤內的癌細胞也有著類似的層級結構,為幹細胞引發癌症的理論提供了支持證據。要成功斬除癌症幹細胞,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正常的幹細胞是怎麼變壞的。
層級行為
人體是個高度區劃的系統,由獨立的器官和組織所構成,它們各自擔負不同的重要功能,而維續了生命。然而構成組織和器官的細胞,壽命通常並不長:今天覆蓋在我們身體外層的皮膚,和一個月前的皮膚並不相同,因為表層的皮膚細胞會不斷脫落,由下層細胞取代;腸道的內襯細胞數週就更新一次;具凝血功能的血小板生命週期只有10天。
我們全身上下都有同一套機制,來維持各組織中運作細胞的數目;事實上,所有複雜生物體內都保存了相同的這套機制。它的核心是一小群長壽的幹細胞,可以像工廠般源源生產具功能的細胞。製造過程中,每一步驟都有嚴格的組織和調控,讓幹細胞的子代一代比一代特化。
要解說這套機制,最佳範例就是血液細胞和免疫細胞所屬的造血家族。所有血液和淋巴液中的功能性細胞,全都衍生自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在成人骨髓細胞中,造血幹細胞佔不到0.01%,然而這些稀有的細胞卻能形成多種中度分化的前驅細胞,這些前驅細胞又經過數個階段的分裂和分化,製造出多種成熟的功能性細胞,類別涵蓋可防禦感染的細胞,以及攜帶氧氣至各組織的細胞。當細胞具備了最終的特定功能時,它也失去了所有增生或改變指定功能的能力,我們稱這樣的狀態為終末分化。
在製造功能性細胞的過程中,幹細胞卻可利用獨特的自我更新能力,始終保持在未分化狀態:在形成新組織細胞的第一步,幹細胞會分裂成兩個細胞,其中一個子細胞仍維持幹細胞的身份,讓幹細胞總數保持固定,另一個子細胞則走向特化之路,產生前驅細胞繼續分裂繁殖,來因應生物體的需求,快速增生特定的造血細胞類型。
經由自我更新來再造自己,是界定幹細胞最重要的特性,它讓幹細胞具備不朽的壽命和無限繁殖的潛能。相對的,前驅細胞在繁殖時也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但它們會受到內部計算機制的限制,只能進行一定次數的細胞分裂。而隨著前驅細胞子代的分化程度越來越高,其增殖能力則遞減。
這項特性的實質意義,可從移植造血幹細胞或其子代細胞的實驗觀察出來。科學家先以放射線摧毀小鼠的骨髓造血系統,再將前驅細胞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入這些小鼠的骨髓。植入的前驅細胞雖可繁殖,並暫時恢復造血功能,但在4~8週後,這些細胞就全死了。但若移植的是造血幹細胞,則一次手術即能恢復小鼠終生受用的整個造血系統。
科學家熟知造血系統的層級組織已超過30年,但直到最近才確認出其他組織的類似層級系統,其中包括了腦、乳房、前列腺、大腸、小腸和皮膚。在這些組織,幹細胞的行為也受到相同的調控原則所影響;包括幹細胞的數目和個別細胞的命運,都有特別的機制來控制。舉例來說,有數個基因以及其活性所引發的一些連串反應(又稱為基因路徑),在控制幹細胞的命運和功能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這當中包括了Bmi-1基因、凹口基因、音速小子基因和Wnt基因所指揮的傳訊路徑。這些基因大部份都不是由研究幹細胞的科學家所發現,而是癌症研究人員發現的,因為這些傳訊路徑也與癌症的發展有關。
科學家已注意到幹細胞和癌細胞之間的許多相似性。我們對惡性腫瘤的標準定義,就包括了癌細胞能夠無盡生存和繁殖、入侵鄰近組織和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能力。事實上,癌細胞已經擺脫了原本應該嚴密控制細胞身份和繁殖所受的規範。
而能夠自我更新的正常幹細胞,原本就具備豁免權,不受一般細胞壽命和繁殖規則的限制。幹細胞能夠分化出多種細胞類型的能力,讓它們能製造出器官或組織所需要的所有不同成員,而這又是腫瘤細胞和幹細胞相似的一項重要特徵。腫瘤裡面也包含了多種細胞類型,幾乎就像是一個混亂版的完整器官。此外,科學家也發現,造血幹細胞會因應受傷的信號,移動到身體較遠的其他部位,而癌細胞也會遷移。
健康幹細胞受到嚴格的基因調節,無限生長和分化的能力受到了控制;一旦移除這些控制機制,結果就會和癌症的情形非常相像。這些共同性以及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顯示,幹細胞的調控機制失靈,可能就是癌症萌發、癌細胞獲得不朽生命和擴散到其他部位的根本原因。
致命弱點
在某些組織(特別是腸道和皮膚等細胞汰換率高的組織)中,存在著幹細胞來替補衰老和受損細胞,這樣的系統看來極為複雜且沒有效率。如果生物體內所有細胞都能夠在需要時增生,修補受損的鄰居,不是會方便許多嗎?表面上看來或許如此,但這也會讓動物體內的所有細胞,都可能轉變成癌細胞。
一般認為,癌症的形成是因為細胞的一些關鍵基因累積了致癌性變化,因而導致細胞發生異常生長和轉變。而基因突變往往來自直接的傷害,像是細胞暴露在放射線或化學藥劑之下,但也可能是在細胞分裂的複製基因過程中,發生了隨機錯誤。在那些最常發生癌症的器官中,幹細胞數量稀少,成為突變儲存槽的機率似乎較小;然而幹細胞卻也是這些器官中唯一的長壽細胞,因此它們最有可能累積基因損害。
幹細胞的長壽確實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癌症是在組織暴露於放射線之後幾十年才出現:在最初的傷害之後,健康細胞又發生了一連串突變,最後才轉變為癌細胞。幹細胞除了可累積並保存這些致癌突變外,還具有強大的增殖能力,使它成為癌化的理想目標。自然界嚴格控制著自我更新,因此相較其他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幹細胞只需要較少的突變,即可轉變為癌細胞。
有了這些認識,幹細胞可能的癌化途徑就豁然開朗了。其中一個模型是突變發生在幹細胞本身,使它們在啟動自我更新上不再受到控制,而製造出一群有癌化傾向的幹細胞。促使癌細胞增生形成腫瘤的後續突變,則可能發生在幹細胞,也有可能發生在它們的子代,即已定向分化的前驅細胞。第二種模型則認為,致癌性突變最初發生在幹細胞,但最後轉變為癌症的步驟,卻發生在已定向分化的前驅細胞,不過在這種情況中,已無自我更新能力的前驅細胞,需以某種方式再度獲得自我更新力。
目前,從不同的癌症例子中,都可找到支持兩種模型的證據,至少我們知道有一個例子是兩種狀況都有,分別影響著疾病的不同階段。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症中,白血球細胞有兩個基因錯誤融合在一起;如果將這段融合基因注射到正常的造血幹細胞,幹細胞就會轉變為白血症幹細胞。慢性骨髓性白血症若未接受治療,一定會發展成急性白血病,這種情況又稱為急性轉化期(blast crisis)。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傑米森(Catriona Jamieson)和魏斯曼(Irving Weissman)發現,在急性轉化期的骨髓性白血症病患體內,導致病情惡化成這種猛暴形式的額外基因突變,賦予了特定前驅細胞自我更新的能力。
「緝」而不捨
過去10年來,幹細胞可能癌化和某些癌細胞具有幹細胞特徵的證據,強化了「腫瘤生長是由一小群類似幹細胞的癌細胞所造成」的觀念。這個學說已存在相當時日,但過去一直欠缺驗證該學說所需的技術。
1960年代,已有少數科學家開始注意到,腫瘤內不同的細胞族群,形成新腫瘤組織的能力並不相同。1971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帕克(C. H. Park)和同事表示,從原始(或稱原發)骨髓瘤(影響骨髓漿細胞的癌症)分離出來的細胞,增殖能力有很大的差異。然而當時帕克他們無法明確解釋這個現象,因為至少有兩種可能的情況。第一種解釋是,所有培養的細胞都具有相同的繁殖能力,只是實驗時恰巧只有其中一些細胞進行了分裂繁殖;第二種解釋則是,腫瘤內有不同層級的細胞,其中癌症幹細胞分生出不具腫瘤生成性、也就是不具繁殖能力的細胞。
取自: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889&DocNo=1412 (2010/08/16)
科學人雜誌 2006年8月號
撰文╱克拉克(Michael F. Clarke)、貝克(Michael W. Becker)
翻譯/涂可欣
自從30年前人類向癌症宣戰後,至今已獲得幾項重要斬獲:例如某些兒童癌症,過去一旦診斷出來就等於宣判死刑,現在則有85%的病童可存活下來;還有些新開發的藥物可以控制癌症,延長患者生命,像是2001年核准的基利克(Gleevec),可用來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症(CML)。基利克的臨床治療效果極為成功,許多服用基利克的癌症病患,現在病情都處於緩解狀態;但有強烈證據顯示,這些病患並未完全痊癒,他們體內仍有一群惡性細胞尚未被殲滅。
傳統看法是:只要人體內殘留任何癌細胞,癌症就可能復發,因此目前大部份的治療策略,都是殺死越多癌細胞越好。但是這種處理方式並不一定成功,尤其是罹患最常見的惡性實心腫瘤、且病程較後期的患者,預後通常都不佳。
此外,我們現在也知道,對於CML和其他少數癌症,只有當中極小比率的腫瘤細胞能造成新的癌組織;若想根除癌症,針對這些特定細胞將會更有效,因為它們才是促成新癌細胞生長的禍首,也很可能是腫瘤惡化的根源。這些細胞就是癌症幹細胞。一般相信,癌症幹細胞原本是正常的幹細胞,或者是由幹細胞分生出來、尚不成熟的前驅細胞,之後才轉形成癌細胞。
「癌症是由一小群惡性幹細胞所造成」的這個概念並不算新。一般認為,幹細胞的研究,正式開始於1950和1960年代的實心腫瘤和血液癌症研究;我們對健康組織生長發育的認識,有許多就是觀察這些過程出錯的結果而得來。
到了今日,幹細胞研究更有助於我們了解癌症。過去50年來,科學家對於調控正常幹細胞表現及其衍生子代的機制,已有詳盡的認識。這些知識讓科學家發現到,腫瘤內的癌細胞也有著類似的層級結構,為幹細胞引發癌症的理論提供了支持證據。要成功斬除癌症幹細胞,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正常的幹細胞是怎麼變壞的。
層級行為
人體是個高度區劃的系統,由獨立的器官和組織所構成,它們各自擔負不同的重要功能,而維續了生命。然而構成組織和器官的細胞,壽命通常並不長:今天覆蓋在我們身體外層的皮膚,和一個月前的皮膚並不相同,因為表層的皮膚細胞會不斷脫落,由下層細胞取代;腸道的內襯細胞數週就更新一次;具凝血功能的血小板生命週期只有10天。
我們全身上下都有同一套機制,來維持各組織中運作細胞的數目;事實上,所有複雜生物體內都保存了相同的這套機制。它的核心是一小群長壽的幹細胞,可以像工廠般源源生產具功能的細胞。製造過程中,每一步驟都有嚴格的組織和調控,讓幹細胞的子代一代比一代特化。
要解說這套機制,最佳範例就是血液細胞和免疫細胞所屬的造血家族。所有血液和淋巴液中的功能性細胞,全都衍生自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在成人骨髓細胞中,造血幹細胞佔不到0.01%,然而這些稀有的細胞卻能形成多種中度分化的前驅細胞,這些前驅細胞又經過數個階段的分裂和分化,製造出多種成熟的功能性細胞,類別涵蓋可防禦感染的細胞,以及攜帶氧氣至各組織的細胞。當細胞具備了最終的特定功能時,它也失去了所有增生或改變指定功能的能力,我們稱這樣的狀態為終末分化。
在製造功能性細胞的過程中,幹細胞卻可利用獨特的自我更新能力,始終保持在未分化狀態:在形成新組織細胞的第一步,幹細胞會分裂成兩個細胞,其中一個子細胞仍維持幹細胞的身份,讓幹細胞總數保持固定,另一個子細胞則走向特化之路,產生前驅細胞繼續分裂繁殖,來因應生物體的需求,快速增生特定的造血細胞類型。
經由自我更新來再造自己,是界定幹細胞最重要的特性,它讓幹細胞具備不朽的壽命和無限繁殖的潛能。相對的,前驅細胞在繁殖時也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但它們會受到內部計算機制的限制,只能進行一定次數的細胞分裂。而隨著前驅細胞子代的分化程度越來越高,其增殖能力則遞減。
這項特性的實質意義,可從移植造血幹細胞或其子代細胞的實驗觀察出來。科學家先以放射線摧毀小鼠的骨髓造血系統,再將前驅細胞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入這些小鼠的骨髓。植入的前驅細胞雖可繁殖,並暫時恢復造血功能,但在4~8週後,這些細胞就全死了。但若移植的是造血幹細胞,則一次手術即能恢復小鼠終生受用的整個造血系統。
科學家熟知造血系統的層級組織已超過30年,但直到最近才確認出其他組織的類似層級系統,其中包括了腦、乳房、前列腺、大腸、小腸和皮膚。在這些組織,幹細胞的行為也受到相同的調控原則所影響;包括幹細胞的數目和個別細胞的命運,都有特別的機制來控制。舉例來說,有數個基因以及其活性所引發的一些連串反應(又稱為基因路徑),在控制幹細胞的命運和功能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這當中包括了Bmi-1基因、凹口基因、音速小子基因和Wnt基因所指揮的傳訊路徑。這些基因大部份都不是由研究幹細胞的科學家所發現,而是癌症研究人員發現的,因為這些傳訊路徑也與癌症的發展有關。
科學家已注意到幹細胞和癌細胞之間的許多相似性。我們對惡性腫瘤的標準定義,就包括了癌細胞能夠無盡生存和繁殖、入侵鄰近組織和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能力。事實上,癌細胞已經擺脫了原本應該嚴密控制細胞身份和繁殖所受的規範。
而能夠自我更新的正常幹細胞,原本就具備豁免權,不受一般細胞壽命和繁殖規則的限制。幹細胞能夠分化出多種細胞類型的能力,讓它們能製造出器官或組織所需要的所有不同成員,而這又是腫瘤細胞和幹細胞相似的一項重要特徵。腫瘤裡面也包含了多種細胞類型,幾乎就像是一個混亂版的完整器官。此外,科學家也發現,造血幹細胞會因應受傷的信號,移動到身體較遠的其他部位,而癌細胞也會遷移。
健康幹細胞受到嚴格的基因調節,無限生長和分化的能力受到了控制;一旦移除這些控制機制,結果就會和癌症的情形非常相像。這些共同性以及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顯示,幹細胞的調控機制失靈,可能就是癌症萌發、癌細胞獲得不朽生命和擴散到其他部位的根本原因。
致命弱點
在某些組織(特別是腸道和皮膚等細胞汰換率高的組織)中,存在著幹細胞來替補衰老和受損細胞,這樣的系統看來極為複雜且沒有效率。如果生物體內所有細胞都能夠在需要時增生,修補受損的鄰居,不是會方便許多嗎?表面上看來或許如此,但這也會讓動物體內的所有細胞,都可能轉變成癌細胞。
一般認為,癌症的形成是因為細胞的一些關鍵基因累積了致癌性變化,因而導致細胞發生異常生長和轉變。而基因突變往往來自直接的傷害,像是細胞暴露在放射線或化學藥劑之下,但也可能是在細胞分裂的複製基因過程中,發生了隨機錯誤。在那些最常發生癌症的器官中,幹細胞數量稀少,成為突變儲存槽的機率似乎較小;然而幹細胞卻也是這些器官中唯一的長壽細胞,因此它們最有可能累積基因損害。
幹細胞的長壽確實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癌症是在組織暴露於放射線之後幾十年才出現:在最初的傷害之後,健康細胞又發生了一連串突變,最後才轉變為癌細胞。幹細胞除了可累積並保存這些致癌突變外,還具有強大的增殖能力,使它成為癌化的理想目標。自然界嚴格控制著自我更新,因此相較其他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幹細胞只需要較少的突變,即可轉變為癌細胞。
有了這些認識,幹細胞可能的癌化途徑就豁然開朗了。其中一個模型是突變發生在幹細胞本身,使它們在啟動自我更新上不再受到控制,而製造出一群有癌化傾向的幹細胞。促使癌細胞增生形成腫瘤的後續突變,則可能發生在幹細胞,也有可能發生在它們的子代,即已定向分化的前驅細胞。第二種模型則認為,致癌性突變最初發生在幹細胞,但最後轉變為癌症的步驟,卻發生在已定向分化的前驅細胞,不過在這種情況中,已無自我更新能力的前驅細胞,需以某種方式再度獲得自我更新力。
目前,從不同的癌症例子中,都可找到支持兩種模型的證據,至少我們知道有一個例子是兩種狀況都有,分別影響著疾病的不同階段。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症中,白血球細胞有兩個基因錯誤融合在一起;如果將這段融合基因注射到正常的造血幹細胞,幹細胞就會轉變為白血症幹細胞。慢性骨髓性白血症若未接受治療,一定會發展成急性白血病,這種情況又稱為急性轉化期(blast crisis)。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傑米森(Catriona Jamieson)和魏斯曼(Irving Weissman)發現,在急性轉化期的骨髓性白血症病患體內,導致病情惡化成這種猛暴形式的額外基因突變,賦予了特定前驅細胞自我更新的能力。
「緝」而不捨
過去10年來,幹細胞可能癌化和某些癌細胞具有幹細胞特徵的證據,強化了「腫瘤生長是由一小群類似幹細胞的癌細胞所造成」的觀念。這個學說已存在相當時日,但過去一直欠缺驗證該學說所需的技術。
1960年代,已有少數科學家開始注意到,腫瘤內不同的細胞族群,形成新腫瘤組織的能力並不相同。1971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帕克(C. H. Park)和同事表示,從原始(或稱原發)骨髓瘤(影響骨髓漿細胞的癌症)分離出來的細胞,增殖能力有很大的差異。然而當時帕克他們無法明確解釋這個現象,因為至少有兩種可能的情況。第一種解釋是,所有培養的細胞都具有相同的繁殖能力,只是實驗時恰巧只有其中一些細胞進行了分裂繁殖;第二種解釋則是,腫瘤內有不同層級的細胞,其中癌症幹細胞分生出不具腫瘤生成性、也就是不具繁殖能力的細胞。
取自: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889&DocNo=1412 (2010/08/16)
科學人雜誌 2006年8月號
幹細胞的挑戰
幹細胞療法帶來的曙光與實際的臨床治療之間,橫亙著哪些障礙?
撰文╱藍札(Robert Lanza)、羅森塔爾(Nadia Rosenthal)
翻譯/涂可欣
幹細胞(stem cell)為衰敗的器官和目前無可醫的疾病,燃起了重生的希望。病患看到幹細胞幾乎神乎其技的報導後大受鼓舞,然而大部份炒得最熱的科學研究,隨後都遭到反駁。在爭論人類胚胎的幹細胞取得的正當性之際,還有其他研究結果也遭扭曲失真。
聳動與對立的聲音,已讓大眾和大部份科學家迷惑,究竟幹細胞治療在醫學上可不可行。如果美國和其他國家現在就撤銷對幹細胞的法律與經費限制,是不是隔天醫師就可以開始利用幹細胞來治療病患?目前可能不行,因為還有許多技術障礙有待克服。在幹細胞能安全地實現它們的許諾前,得先解決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舉例來說,光是確認真正的幹細胞,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要讓科學家能夠分享研究結果,並評估控制幹細胞行為技術的成功率,首先得確定研究中使用的細胞,的確具備做為根源—或莖幹(stem)—的能力。它必須能夠衍生出各種細胞類型,而自身仍維持能繼續衍生的狀態。但儘管對幹細胞的詳審究查,也無法憑外表將它們區分出來,因為幹細胞是根據它們的行為而定義的。
在各種形式的幹細胞中,最多才多藝的就屬「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 cell),而最早的胚胎幹細胞是在20多年前從小鼠的胚胎中分離出來的。胚胎幹細胞來自非常早期的胚胎,在正常狀況下,它們會形成較晚期胚胎中,三種不同的胚層(見第41頁插圖),最後再衍生出身體內所有不同的組織。由於胚胎幹細胞保有製造體內任何類型細胞的潛在能力,因此它們是多能性的(pluripotent)。
全世界大部份現存的人類胚胎幹細胞,都源自體外人工受精後未使用的胚胎。科學家在研究這些胚胎幹細胞後發現,它們通常在冰凍和解凍後能夠復原,並在培養皿中分化出各式各樣的細胞。現在我們也越來越清楚,這些人類胚胎幹細胞株並不完全相同。
有些細胞株只能分化出特定的細胞類型,有些細胞株在培養時生長遲緩。科學家在利用這些細胞株進行研究之前,必須先確定它們具備多能性。美國與加拿大的生物學家希望設立人類胚胎幹細胞實驗的標準,提議引用在非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常用的兩種測試法。第一種是將胚胎幹細胞注射到動物身體組織中,如果它們形成畸胎瘤(teratoma,這種獨特的腫瘤中含有來自三種胚層的細胞類型),即可證明它們的多能性。另一種測試法則是標記這些可能的胚胎幹細胞,然後將它們注射到發育中的動物胚胎中。當動物出生後,如果有標記的細胞出現在所有的組織中,即可認定該細胞株具有多能性。然而,如果以這種方式來測試人類胚胎幹細胞特性,將會製造出全身帶有人類DNA的嵌合動物,許多人認為這有違倫理。再者,即使通過後面這種測試法,也並不能保證該細胞株在實驗室中會分化。
由於需要有更可靠的標記,來辨別真正具有多能性的胚胎幹細胞,因此科學家正如火如荼地研究,想為培養的胚胎幹細胞在不同時期啟動與關閉的基因分門別類。如果能有幹細胞基因表現的資料,不僅可以用來鑑別多能性胚胎幹細胞,也能讓我們深入了解這些細胞之所以成為幹細胞的條件。不幸的是,至今對胚胎幹細胞基因表現特性的研究結果相互矛盾,所以找尋胚胎幹細胞特徵的努力仍在繼續。
當然,幹細胞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要替換或重生身體中衰老的部位,像是糖尿病患胰臟中製造胰島素的細胞,或是帕金森氏症病患製造多巴胺的神經細胞。但誘使胚胎幹細胞分化出我們所想要細胞類型的技術,距離完美還很遙遠。
培養皿中的胚胎幹細胞,在獨立生長時,會自動分化出混雜了各種組織的形式;如果在適當時機加入特定化合物,則可引導它們長成某些細胞類型。不過胚胎幹細胞似乎仍有成為特定組織的傾向,例如長成一層心臟組織,而較難形成其他組織。
讓幹細胞運作
由於我們仍不清楚在胚胎發育時,是什麼訊號讓這些細胞走上某條特定的發育途徑,因此,許多研究者正在鑽研自然胚胎的「區位」(niche),以了解可能的環境訊號。還有其他科學家試圖整理胚胎細胞在分化時基因表現的模式,期待能找到哪些基因在開啟或關閉時,會指引細胞成為特定組織。
但衍生出想要的細胞類型,只是奮鬥的一部份。舉例來說,胚胎幹細胞很容易就可以長出滿滿一盤神經細胞,但這些細胞要在移植到活腦後,能夠和周圍神經聯繫且「交談」,才算真的有用。2001年,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馬凱(Ronald McKay),報告他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發展出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幹細胞研究者以為他們有了重大突破,因為這是幹細胞研究者渴望達成的目標。然而去年哈佛大學的梅爾頓(Douglas A. Melton)在重複馬凱的實驗時發現,這些細胞只是吸收了培養基中的胰島素,而非自己製造胰島素。因此找出能鑑定細胞真正具備功能的標記,是幹細胞研究社群另一項迫切的任務。
如果只需單純地將胚胎幹細胞注射到希望它們能重生的身體部位,讓它們自行接收周遭環境的訊號,就再理想不過了。不過,由於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使得這種方法太危險,不適用於人體治療。這些幹細胞可能形成畸胎瘤,或分化成不是想要的組織類型,甚或是兩者同時發生。在動物實驗中,就曾發生畸胎瘤中含有完整牙齒的案例。
與其冒險直接注射胚胎幹細胞,而讓患者的腦或心臟長出腫瘤或牙齒,或掙扎著製造具備特殊功能的組織,許多胚胎幹細胞研究者正努力開發比較中庸的做法。在將幹細胞注射到人體前,可先誘使它們成為比較穩定、但仍具發展彈性的前驅細胞狀態,如此即可避免不受控制的分化,卻仍能利用環境的訊號,產生想要的細胞類型。
即使這些前驅細胞能融入環境並開始形成新組織,但是仍有可能遭受患者身體的排斥。胚胎幹細胞以及它們所衍生出的細胞,和移植的器官一樣,在細胞表面都帶有蛋白質(抗原),會讓免疫系統視為入侵者,而產生免疫排斥作用。不同的抗原類型可能有數百種的組合方式,也意味著這可能需要建立一個含有數十萬種胚胎幹細胞株的細胞庫,以比對出與患者免疫相容性最高的幹細胞。而要有這麼多細胞株,需要人工受精診所提供的上百萬個廢棄的胚胎。
有些研究者臆測可能並不需要如此龐大的細胞庫,我們可以先減低患者對胚胎幹細胞的敏感度,或是降低幹細胞本身的抗原性質,但這些做法都仍未有令人確信的驗證。目前要避開免疫排斥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利用患者本身的遺傳物質,以細胞核轉植或複製(cloning) 技術,來建立胚胎幹細胞株。這個技術已引起了相當多的爭議,而技術本身也仍有一些實際問題待解決,但重生衰老組織的動物實驗,已獲得鼓舞人心的成果。
一般認為複製是讓病患細胞重新得到胚胎潛力的方法。人體由超過200種細胞構成,在哺乳動物體內一旦細胞特化成某一種類型後,通常就再也無法回頭,也就是所謂的「終末分化」(terminally differentiated)。唯一的例外,是將未受精卵中的遺傳物質抽出,而以體細胞的細胞核取代,此時卵細胞會誤以為以為受精了,而像正常胚胎一樣開始分裂。來自這種胚胎的幹細胞,將含有捐贈者體細胞核的DNA,但這些新的細胞將可以「重設程式」,回到具幹細胞特質的狀態,能夠產生任何類型的組織。
藍札(本文經作者之一)最近就證實,將來自複製小鼠胚胎的部份分化幹細胞,注射入提供體細胞核的小鼠的心臟時,這些細胞會移動到因心臟病發而受損的部位,並在一個月內,以健康的心臟組織修復了38%的傷疤。而第一個經「體細胞核轉植技術」(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製造的人類胚胎幹細胞株,也在今年誕生了。科學界有少數人曾懷疑,細胞核轉植技術能否適用於靈長類,以製造醫療性的幹細胞。而韓國漢城大學的黃禹錫和他同事,則證明這項技術在靈長類也是可以辦到的。這支韓國研究團隊在今年2月時宣佈,他們利用SCNT製造了人類胚胎,並將它培養至囊胚期,然後從中培植出一支具多能性的胚胎幹細胞株。他們的成果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同時顯示出我們仍面對著許多未知。
由於黃禹錫的團隊取得了242個捐贈卵,讓他們能以實驗得到每一步驟所需的技術、時間和條件,即使如此,從數百個卵子中,他們也只得到一個胚胎幹細胞株,這些研究者還說他們,不確定是靠哪一種方法才成功。如果要重設卵子的發展,還有很多神秘機制需要了解﹔在製造和培養細胞核轉植胚胎時,任何步驟都有可能出錯。
科學家仍然無法確定,重設程式本身或處理胚胎的其他過程,是否會引起基因突變,使得胚胎幹細胞容易老化或癌化,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檢查這些潛在的問題。在使用帶有遺傳性基因突變(例如血友病或肌肉營養性萎縮症)患者的細胞來製造胚胎幹細胞之前,也需要先矯正缺陷基因。不過,常利用在小鼠胚胎幹細胞上的特定基因修正技術(gene-specific modification),也曾經成功地應用在人類的胚胎幹細胞上,提供了安全矯正突變的方法。
另一個受到質疑的問題,是由複製胚胎而來的幹細胞的整體健康狀況。因為經由複製產生的動物,有格外高的畸形率和死亡率。然而為了測試複製胚胎幹細胞株的潛能,而將細胞注射到發育中的動物囊胚時,產生的動物看來完全正常。這個結果顯示雖然生殖複製的結果難以預測,顯然不適用於人類,但從細胞核轉植胚胎產生的幹細胞,至少就醫療目的而言,是與正常胚胎幹細胞相等的。
另一個不牽涉SCNT或體外人工受精胚胎的技術,也有類似的安全顧慮。在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的技術中,未受精的卵可利用化學藥品處理,而像受精後一般的開始分裂,這樣的偽胚胎或「孤雌生殖胚球」(parthenote),比用SCNT產生的胚胎容易培養。在動物實驗中,孤雌生殖胚球產生的胚胎幹細胞,在培養時也能夠分化成多種細胞類型,並通過畸胎瘤測試,形成來自三個胚層的細胞。
一般正常體細胞有來自父親的一組染色體和母親的一組染色體,而孤雌生殖胚球則含有二組母親的染色體,這種重複性讓胚球有足夠的基因,但也讓胚球在植入子宮後無法存活。染色體只來自母親,這意味著孤雌生殖胚球細胞的抗原組合,可能只有正常胚球的一半,比較容易與病患的免疫系統相容,因此只需不到1000個來自孤雌生殖胚胎的幹細胞株,就足以建立與大部份美國人免疫相容的細胞庫。
還要多久才能進行胚胎幹細胞醫療法的人體測試,除了要看科學方面的問題何時可解決外,政治也是影響因素(參見前頁〈政治,是幹細胞研究的最大阻礙〉)。我們所知較多也較易控制的細胞類型,像是製造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或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可能在兩年內即可進行人體試驗。同時,科學家也開始找尋成人體內參與正常修補工作、並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驚人重生潛力的細胞。
取自: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489&DocNo=787 (2010/08/16)
科學人雜誌網站
撰文╱藍札(Robert Lanza)、羅森塔爾(Nadia Rosenthal)
翻譯/涂可欣
幹細胞(stem cell)為衰敗的器官和目前無可醫的疾病,燃起了重生的希望。病患看到幹細胞幾乎神乎其技的報導後大受鼓舞,然而大部份炒得最熱的科學研究,隨後都遭到反駁。在爭論人類胚胎的幹細胞取得的正當性之際,還有其他研究結果也遭扭曲失真。
聳動與對立的聲音,已讓大眾和大部份科學家迷惑,究竟幹細胞治療在醫學上可不可行。如果美國和其他國家現在就撤銷對幹細胞的法律與經費限制,是不是隔天醫師就可以開始利用幹細胞來治療病患?目前可能不行,因為還有許多技術障礙有待克服。在幹細胞能安全地實現它們的許諾前,得先解決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舉例來說,光是確認真正的幹細胞,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要讓科學家能夠分享研究結果,並評估控制幹細胞行為技術的成功率,首先得確定研究中使用的細胞,的確具備做為根源—或莖幹(stem)—的能力。它必須能夠衍生出各種細胞類型,而自身仍維持能繼續衍生的狀態。但儘管對幹細胞的詳審究查,也無法憑外表將它們區分出來,因為幹細胞是根據它們的行為而定義的。
在各種形式的幹細胞中,最多才多藝的就屬「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 cell),而最早的胚胎幹細胞是在20多年前從小鼠的胚胎中分離出來的。胚胎幹細胞來自非常早期的胚胎,在正常狀況下,它們會形成較晚期胚胎中,三種不同的胚層(見第41頁插圖),最後再衍生出身體內所有不同的組織。由於胚胎幹細胞保有製造體內任何類型細胞的潛在能力,因此它們是多能性的(pluripotent)。
全世界大部份現存的人類胚胎幹細胞,都源自體外人工受精後未使用的胚胎。科學家在研究這些胚胎幹細胞後發現,它們通常在冰凍和解凍後能夠復原,並在培養皿中分化出各式各樣的細胞。現在我們也越來越清楚,這些人類胚胎幹細胞株並不完全相同。
有些細胞株只能分化出特定的細胞類型,有些細胞株在培養時生長遲緩。科學家在利用這些細胞株進行研究之前,必須先確定它們具備多能性。美國與加拿大的生物學家希望設立人類胚胎幹細胞實驗的標準,提議引用在非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中常用的兩種測試法。第一種是將胚胎幹細胞注射到動物身體組織中,如果它們形成畸胎瘤(teratoma,這種獨特的腫瘤中含有來自三種胚層的細胞類型),即可證明它們的多能性。另一種測試法則是標記這些可能的胚胎幹細胞,然後將它們注射到發育中的動物胚胎中。當動物出生後,如果有標記的細胞出現在所有的組織中,即可認定該細胞株具有多能性。然而,如果以這種方式來測試人類胚胎幹細胞特性,將會製造出全身帶有人類DNA的嵌合動物,許多人認為這有違倫理。再者,即使通過後面這種測試法,也並不能保證該細胞株在實驗室中會分化。
由於需要有更可靠的標記,來辨別真正具有多能性的胚胎幹細胞,因此科學家正如火如荼地研究,想為培養的胚胎幹細胞在不同時期啟動與關閉的基因分門別類。如果能有幹細胞基因表現的資料,不僅可以用來鑑別多能性胚胎幹細胞,也能讓我們深入了解這些細胞之所以成為幹細胞的條件。不幸的是,至今對胚胎幹細胞基因表現特性的研究結果相互矛盾,所以找尋胚胎幹細胞特徵的努力仍在繼續。
當然,幹細胞研究的最終目標,是要替換或重生身體中衰老的部位,像是糖尿病患胰臟中製造胰島素的細胞,或是帕金森氏症病患製造多巴胺的神經細胞。但誘使胚胎幹細胞分化出我們所想要細胞類型的技術,距離完美還很遙遠。
培養皿中的胚胎幹細胞,在獨立生長時,會自動分化出混雜了各種組織的形式;如果在適當時機加入特定化合物,則可引導它們長成某些細胞類型。不過胚胎幹細胞似乎仍有成為特定組織的傾向,例如長成一層心臟組織,而較難形成其他組織。
讓幹細胞運作
由於我們仍不清楚在胚胎發育時,是什麼訊號讓這些細胞走上某條特定的發育途徑,因此,許多研究者正在鑽研自然胚胎的「區位」(niche),以了解可能的環境訊號。還有其他科學家試圖整理胚胎細胞在分化時基因表現的模式,期待能找到哪些基因在開啟或關閉時,會指引細胞成為特定組織。
但衍生出想要的細胞類型,只是奮鬥的一部份。舉例來說,胚胎幹細胞很容易就可以長出滿滿一盤神經細胞,但這些細胞要在移植到活腦後,能夠和周圍神經聯繫且「交談」,才算真的有用。2001年,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馬凱(Ronald McKay),報告他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發展出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幹細胞研究者以為他們有了重大突破,因為這是幹細胞研究者渴望達成的目標。然而去年哈佛大學的梅爾頓(Douglas A. Melton)在重複馬凱的實驗時發現,這些細胞只是吸收了培養基中的胰島素,而非自己製造胰島素。因此找出能鑑定細胞真正具備功能的標記,是幹細胞研究社群另一項迫切的任務。
如果只需單純地將胚胎幹細胞注射到希望它們能重生的身體部位,讓它們自行接收周遭環境的訊號,就再理想不過了。不過,由於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使得這種方法太危險,不適用於人體治療。這些幹細胞可能形成畸胎瘤,或分化成不是想要的組織類型,甚或是兩者同時發生。在動物實驗中,就曾發生畸胎瘤中含有完整牙齒的案例。
與其冒險直接注射胚胎幹細胞,而讓患者的腦或心臟長出腫瘤或牙齒,或掙扎著製造具備特殊功能的組織,許多胚胎幹細胞研究者正努力開發比較中庸的做法。在將幹細胞注射到人體前,可先誘使它們成為比較穩定、但仍具發展彈性的前驅細胞狀態,如此即可避免不受控制的分化,卻仍能利用環境的訊號,產生想要的細胞類型。
即使這些前驅細胞能融入環境並開始形成新組織,但是仍有可能遭受患者身體的排斥。胚胎幹細胞以及它們所衍生出的細胞,和移植的器官一樣,在細胞表面都帶有蛋白質(抗原),會讓免疫系統視為入侵者,而產生免疫排斥作用。不同的抗原類型可能有數百種的組合方式,也意味著這可能需要建立一個含有數十萬種胚胎幹細胞株的細胞庫,以比對出與患者免疫相容性最高的幹細胞。而要有這麼多細胞株,需要人工受精診所提供的上百萬個廢棄的胚胎。
有些研究者臆測可能並不需要如此龐大的細胞庫,我們可以先減低患者對胚胎幹細胞的敏感度,或是降低幹細胞本身的抗原性質,但這些做法都仍未有令人確信的驗證。目前要避開免疫排斥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利用患者本身的遺傳物質,以細胞核轉植或複製(cloning) 技術,來建立胚胎幹細胞株。這個技術已引起了相當多的爭議,而技術本身也仍有一些實際問題待解決,但重生衰老組織的動物實驗,已獲得鼓舞人心的成果。
一般認為複製是讓病患細胞重新得到胚胎潛力的方法。人體由超過200種細胞構成,在哺乳動物體內一旦細胞特化成某一種類型後,通常就再也無法回頭,也就是所謂的「終末分化」(terminally differentiated)。唯一的例外,是將未受精卵中的遺傳物質抽出,而以體細胞的細胞核取代,此時卵細胞會誤以為以為受精了,而像正常胚胎一樣開始分裂。來自這種胚胎的幹細胞,將含有捐贈者體細胞核的DNA,但這些新的細胞將可以「重設程式」,回到具幹細胞特質的狀態,能夠產生任何類型的組織。
藍札(本文經作者之一)最近就證實,將來自複製小鼠胚胎的部份分化幹細胞,注射入提供體細胞核的小鼠的心臟時,這些細胞會移動到因心臟病發而受損的部位,並在一個月內,以健康的心臟組織修復了38%的傷疤。而第一個經「體細胞核轉植技術」(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製造的人類胚胎幹細胞株,也在今年誕生了。科學界有少數人曾懷疑,細胞核轉植技術能否適用於靈長類,以製造醫療性的幹細胞。而韓國漢城大學的黃禹錫和他同事,則證明這項技術在靈長類也是可以辦到的。這支韓國研究團隊在今年2月時宣佈,他們利用SCNT製造了人類胚胎,並將它培養至囊胚期,然後從中培植出一支具多能性的胚胎幹細胞株。他們的成果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同時顯示出我們仍面對著許多未知。
由於黃禹錫的團隊取得了242個捐贈卵,讓他們能以實驗得到每一步驟所需的技術、時間和條件,即使如此,從數百個卵子中,他們也只得到一個胚胎幹細胞株,這些研究者還說他們,不確定是靠哪一種方法才成功。如果要重設卵子的發展,還有很多神秘機制需要了解﹔在製造和培養細胞核轉植胚胎時,任何步驟都有可能出錯。
科學家仍然無法確定,重設程式本身或處理胚胎的其他過程,是否會引起基因突變,使得胚胎幹細胞容易老化或癌化,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檢查這些潛在的問題。在使用帶有遺傳性基因突變(例如血友病或肌肉營養性萎縮症)患者的細胞來製造胚胎幹細胞之前,也需要先矯正缺陷基因。不過,常利用在小鼠胚胎幹細胞上的特定基因修正技術(gene-specific modification),也曾經成功地應用在人類的胚胎幹細胞上,提供了安全矯正突變的方法。
另一個受到質疑的問題,是由複製胚胎而來的幹細胞的整體健康狀況。因為經由複製產生的動物,有格外高的畸形率和死亡率。然而為了測試複製胚胎幹細胞株的潛能,而將細胞注射到發育中的動物囊胚時,產生的動物看來完全正常。這個結果顯示雖然生殖複製的結果難以預測,顯然不適用於人類,但從細胞核轉植胚胎產生的幹細胞,至少就醫療目的而言,是與正常胚胎幹細胞相等的。
另一個不牽涉SCNT或體外人工受精胚胎的技術,也有類似的安全顧慮。在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的技術中,未受精的卵可利用化學藥品處理,而像受精後一般的開始分裂,這樣的偽胚胎或「孤雌生殖胚球」(parthenote),比用SCNT產生的胚胎容易培養。在動物實驗中,孤雌生殖胚球產生的胚胎幹細胞,在培養時也能夠分化成多種細胞類型,並通過畸胎瘤測試,形成來自三個胚層的細胞。
一般正常體細胞有來自父親的一組染色體和母親的一組染色體,而孤雌生殖胚球則含有二組母親的染色體,這種重複性讓胚球有足夠的基因,但也讓胚球在植入子宮後無法存活。染色體只來自母親,這意味著孤雌生殖胚球細胞的抗原組合,可能只有正常胚球的一半,比較容易與病患的免疫系統相容,因此只需不到1000個來自孤雌生殖胚胎的幹細胞株,就足以建立與大部份美國人免疫相容的細胞庫。
還要多久才能進行胚胎幹細胞醫療法的人體測試,除了要看科學方面的問題何時可解決外,政治也是影響因素(參見前頁〈政治,是幹細胞研究的最大阻礙〉)。我們所知較多也較易控制的細胞類型,像是製造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或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可能在兩年內即可進行人體試驗。同時,科學家也開始找尋成人體內參與正常修補工作、並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驚人重生潛力的細胞。
取自: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489&DocNo=787 (2010/08/16)
科學人雜誌網站
帶來希望的再生細胞──幹細胞
幹細胞能分化出新細胞,修復受損的組織或器官。它的分化行為由基因控制,因此若能經由適當的基因調控,導引幹細胞100%往特定的方向成長,就能幫助病患恢復健康。
文/楊嘉慧
《西遊記》中孫悟空將毛髮變成自己分身的能力,有可能實現嗎?近年來,幹細胞的研究突飛猛進,從身上取出的成體幹細胞,很可能經由誘導而分化出不一樣的細胞。今年3月,《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刊登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科學家如何成功利用頭髮毛囊幹細胞培育出皮膚組織。由於幹細胞具分化出新細胞的能力,若未來技術發展成熟,能培育出特定細胞,再配合基因修補技術,及進行細胞移植,便可治療疾病,所以有不少人對幹細胞充滿期待。
分化出新型態的細胞
幹細胞與普通細胞的差異在於幹細胞可以「分化」(註1)出新型態的細胞。人的一生中,皮膚、血液等組織之所以會不斷更新,就是因為幹細胞分化出新細胞,取代受傷或衰亡的細胞。幹細胞的增殖並不對稱,當它由一分為二時,其中一個會保留原來幹細胞的特性,另一個則發展成為有特定功能的細胞。
依照分化能力,幹細胞可分成「胚胎幹細胞」與「成體幹細胞」等。胎兒離開母體後所帶的幹細胞,屬於成體幹細胞,它的特性是在受特定外在因子誘導下,會分化為某一種或相關類型的細胞,例如存在大腦的神經幹細胞會分裂產生神經元以及神經膠細胞,存在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則製造紅血球、血小板及白血球等。
依照分化後形成的細胞種類,成體幹細胞又可分為造血幹細胞、生殖幹細胞、間葉幹細胞、心肌幹細胞、肝幹細胞等。隨著年齡增長,成體幹細胞的增殖次數增多,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註2)會越來越短,造成染色體不穩定,使得增殖能力逐漸變差。
胚胎幹細胞則存在於胚胎的囊胚期(精卵結合後,約5~7天就進入囊胚期)。囊胚期的細胞分成兩大群,外圍屬於滋養細胞群,將來可以形成胎盤的一部份,供應養份並排出廢物;內部的內細胞團即含有所謂的「胚胎幹細胞」,它們可以分化出人體所有的組織細胞。
精卵結合進入胚胎時期第三週,內細胞團會分化成三胚層:外胚層、中胚層與內胚層,此時,已不再具有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外胚層僅會發育成表皮細胞、神經細胞等,中胚層形成結締組織、骨骼和肌肉組織,如平滑肌細胞、骨細胞等,內胚層則發育為部份內臟組織如小腸細胞、胰臟細胞等。
透過基因調控,誘導幹細胞分化
由於幹細胞能分化出新細胞,可用於修復受損的組織或器官,因此培育、移植幹細胞成了現代醫學用以治療難癒疾病最具潛力的方法。其中,胚胎幹細胞因為具有分化成各種組織幹細胞的能力,是最佳的培育對象;然而胚胎幹細胞只存在於胚胎,來源與取得都涉及道德倫理問題,目前的人體研究仍以成體幹細胞為主。
幹細胞的分化行為主要是由細胞核裡的基因控制,因此若能經由適當的基因調控改變基因指令,就可能誘導幹細胞改變分化行為,導引其往設定的方向分化,例如讓骨髓幹細胞分化出肌肉細胞、結締組織等。誘導的方法包括改變幹細胞培養液的成份、插入特殊基因到幹細胞內等;不過整個手續相當複雜,因為培育過程必須考慮幹細胞的存活、增生和分化的微環境,以及何時需要什麼種類、什麼濃度的生長因子等,因此就目前的技術而言,誘導幹細胞分化,並100%往特定方向分化的成功率並不高。
即使找出導引的方法,仍有其局限,例如從中胚層發育的幹細胞,比較有可能誘導出同樣在中胚層發育的細胞,若要誘使中胚層的纖維母細胞形成外胚層的神經細胞,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先讓它回到胚胎幹細胞狀態,再從胚胎幹細胞形成神經細胞,然而如何讓纖維母細胞變成胚胎幹細胞,目前雖已建立相關技術,但尚不成熟。
雖然幹細胞研究面臨許多挑戰,且其中的研究還需多久才能應用至人體,尚不能斷定,但由於它能為許多神經受損、罹患先天性疾病、需器官移植的病患帶來一線曙光,因此各國無不加緊研究,希望整合學界與產業界的技術、人力及物力資源,早日讓幹細胞、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等有突破性的發展。
註1:細胞分化是指某一個體細胞進行細胞增殖時,會出現型態、功能等與原細胞不一樣的細胞,這個過程稱為分化。它與細胞分裂不同,細胞分裂是細胞進行增殖時,只會產生型態、功能與原細胞相同的細胞。
註2: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與染色體其他部份的結構及功能不一樣,可以保持染色體穩定,避免變異。
取自:http://sa.ylib.com/saeasylearn/saeasylearnshow.asp?FDocNo=1196&CL=75 (2010/08/16)
發表日期:2008/07/16 科學人雜誌網站
文/楊嘉慧
《西遊記》中孫悟空將毛髮變成自己分身的能力,有可能實現嗎?近年來,幹細胞的研究突飛猛進,從身上取出的成體幹細胞,很可能經由誘導而分化出不一樣的細胞。今年3月,《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刊登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科學家如何成功利用頭髮毛囊幹細胞培育出皮膚組織。由於幹細胞具分化出新細胞的能力,若未來技術發展成熟,能培育出特定細胞,再配合基因修補技術,及進行細胞移植,便可治療疾病,所以有不少人對幹細胞充滿期待。
分化出新型態的細胞
幹細胞與普通細胞的差異在於幹細胞可以「分化」(註1)出新型態的細胞。人的一生中,皮膚、血液等組織之所以會不斷更新,就是因為幹細胞分化出新細胞,取代受傷或衰亡的細胞。幹細胞的增殖並不對稱,當它由一分為二時,其中一個會保留原來幹細胞的特性,另一個則發展成為有特定功能的細胞。
依照分化能力,幹細胞可分成「胚胎幹細胞」與「成體幹細胞」等。胎兒離開母體後所帶的幹細胞,屬於成體幹細胞,它的特性是在受特定外在因子誘導下,會分化為某一種或相關類型的細胞,例如存在大腦的神經幹細胞會分裂產生神經元以及神經膠細胞,存在骨髓的造血幹細胞則製造紅血球、血小板及白血球等。
依照分化後形成的細胞種類,成體幹細胞又可分為造血幹細胞、生殖幹細胞、間葉幹細胞、心肌幹細胞、肝幹細胞等。隨著年齡增長,成體幹細胞的增殖次數增多,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註2)會越來越短,造成染色體不穩定,使得增殖能力逐漸變差。
胚胎幹細胞則存在於胚胎的囊胚期(精卵結合後,約5~7天就進入囊胚期)。囊胚期的細胞分成兩大群,外圍屬於滋養細胞群,將來可以形成胎盤的一部份,供應養份並排出廢物;內部的內細胞團即含有所謂的「胚胎幹細胞」,它們可以分化出人體所有的組織細胞。
精卵結合進入胚胎時期第三週,內細胞團會分化成三胚層:外胚層、中胚層與內胚層,此時,已不再具有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外胚層僅會發育成表皮細胞、神經細胞等,中胚層形成結締組織、骨骼和肌肉組織,如平滑肌細胞、骨細胞等,內胚層則發育為部份內臟組織如小腸細胞、胰臟細胞等。
透過基因調控,誘導幹細胞分化
由於幹細胞能分化出新細胞,可用於修復受損的組織或器官,因此培育、移植幹細胞成了現代醫學用以治療難癒疾病最具潛力的方法。其中,胚胎幹細胞因為具有分化成各種組織幹細胞的能力,是最佳的培育對象;然而胚胎幹細胞只存在於胚胎,來源與取得都涉及道德倫理問題,目前的人體研究仍以成體幹細胞為主。
幹細胞的分化行為主要是由細胞核裡的基因控制,因此若能經由適當的基因調控改變基因指令,就可能誘導幹細胞改變分化行為,導引其往設定的方向分化,例如讓骨髓幹細胞分化出肌肉細胞、結締組織等。誘導的方法包括改變幹細胞培養液的成份、插入特殊基因到幹細胞內等;不過整個手續相當複雜,因為培育過程必須考慮幹細胞的存活、增生和分化的微環境,以及何時需要什麼種類、什麼濃度的生長因子等,因此就目前的技術而言,誘導幹細胞分化,並100%往特定方向分化的成功率並不高。
即使找出導引的方法,仍有其局限,例如從中胚層發育的幹細胞,比較有可能誘導出同樣在中胚層發育的細胞,若要誘使中胚層的纖維母細胞形成外胚層的神經細胞,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先讓它回到胚胎幹細胞狀態,再從胚胎幹細胞形成神經細胞,然而如何讓纖維母細胞變成胚胎幹細胞,目前雖已建立相關技術,但尚不成熟。
雖然幹細胞研究面臨許多挑戰,且其中的研究還需多久才能應用至人體,尚不能斷定,但由於它能為許多神經受損、罹患先天性疾病、需器官移植的病患帶來一線曙光,因此各國無不加緊研究,希望整合學界與產業界的技術、人力及物力資源,早日讓幹細胞、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等有突破性的發展。
註1:細胞分化是指某一個體細胞進行細胞增殖時,會出現型態、功能等與原細胞不一樣的細胞,這個過程稱為分化。它與細胞分裂不同,細胞分裂是細胞進行增殖時,只會產生型態、功能與原細胞相同的細胞。
註2: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與染色體其他部份的結構及功能不一樣,可以保持染色體穩定,避免變異。
取自:http://sa.ylib.com/saeasylearn/saeasylearnshow.asp?FDocNo=1196&CL=75 (2010/08/16)
發表日期:2008/07/16 科學人雜誌網站
馬:生技業 拚產值
更新日期:2010/07/23 00:07 【台北訊】
總統馬英九昨天在生物科技大展開幕致辭表示,政府推動生技創投基金、育成中心,盼四年內生技業產值增至兆元。
總統強調,除產業創新條例鼓勵生技業發展,營業所得稅已從廿五%降至十七%,提供企業更大發展誘因。生技產業是台灣全球招商計畫的一部分,盼引導國外,尤其是歐美技術,參與台灣生技市場,讓台灣生技業參與全球創新。
總統說,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後,台灣在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經濟版圖的地位不一樣了,台灣可以更有信心。
總統指出,當他和中南美洲國家元首見面時,提到台灣會製造新流感(H1N1)疫苗,對方露出羨慕的表情,國光生技製造H1N1疫苗是生技業重要里程碑。
他說,台灣十八歲以下H1N1疫苗接種率高達七十五%,全民接種率達廿五%,為全球接種率第五;另外,台灣還要送兩百萬劑疫苗給瓜地馬拉。
他強調,政府鼓勵生技業發展,並針對新藥開發排除障礙,未來兩年整體產業研發費用可望提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也有助生技產業發展。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23/128/29qpg.html (2010/08/16)
總統馬英九昨天在生物科技大展開幕致辭表示,政府推動生技創投基金、育成中心,盼四年內生技業產值增至兆元。
總統強調,除產業創新條例鼓勵生技業發展,營業所得稅已從廿五%降至十七%,提供企業更大發展誘因。生技產業是台灣全球招商計畫的一部分,盼引導國外,尤其是歐美技術,參與台灣生技市場,讓台灣生技業參與全球創新。
總統說,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署後,台灣在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經濟版圖的地位不一樣了,台灣可以更有信心。
總統指出,當他和中南美洲國家元首見面時,提到台灣會製造新流感(H1N1)疫苗,對方露出羨慕的表情,國光生技製造H1N1疫苗是生技業重要里程碑。
他說,台灣十八歲以下H1N1疫苗接種率高達七十五%,全民接種率達廿五%,為全球接種率第五;另外,台灣還要送兩百萬劑疫苗給瓜地馬拉。
他強調,政府鼓勵生技業發展,並針對新藥開發排除障礙,未來兩年整體產業研發費用可望提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也有助生技產業發展。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23/128/29qpg.html (2010/08/16)
台灣生技主題館 一窺產業奧祕
工商時報【陳富瑩】
2010年台灣國際生物科技大展BioTaiwan,將於今(22)日至25日假台北世貿一館隆重展出,馬總統並將為今年生技月主持揭幕儀式。為了讓民眾了解未來生物科技對民眾生活所帶來的影響,由經濟部工業局指導、經濟部生物技術與醫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執行的「台灣生技產業主題館」,今年將以「邁向生技新生活,迎向生技新未來」作為主軸。
今年在政府政策區的展示內容包括:生技產業現況、政策與措施、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經濟部的投資獎勵措施。其中,「產業現況」說明目前台灣生技產業的投資現況、主要經營現況。「政策與措施」則詳述我國的生技產業政策、生技產業推動架構。「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則闡述條例內容及通過條例審定之生技新藥公司。
經濟部工業局表示,今年特別邀請來自我國生技醫藥、生技服務、醫療器材3大類別的17家國內生技企業參與主題館之展出。分別為:美吾華懷特生技集團(包含懷特生技新藥、美吾華、牙堡生技)、太景生物科技、中裕新藥、麥德凱生科、鑫品生醫科技、科妍生技、華聯生技、旺北科技、景岳生技、華肝基因、蘑法生物科技、亞比多生技、藥華醫藥、德英生技以及國鼎生技。
此外,為促進國際交流,主題館特別設立國外生技企業展示區,並邀請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紐西蘭、澳洲等地的生技企業及駐台辦事處,展示國際生技產業發展概況。
工業局強調,「台灣生技產業主題館」將透過台灣生技產業整體政策與發展現況的呈現,結合國內外生技企業共同展示,向社會大眾與國內外業界展現經濟部推動生技產業的政策與成果,增進國人對醫藥新知及生技產業之瞭解,歡迎國人踴躍參與。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22/4/29onl.html (2010/08/16)
2010年台灣國際生物科技大展BioTaiwan,將於今(22)日至25日假台北世貿一館隆重展出,馬總統並將為今年生技月主持揭幕儀式。為了讓民眾了解未來生物科技對民眾生活所帶來的影響,由經濟部工業局指導、經濟部生物技術與醫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執行的「台灣生技產業主題館」,今年將以「邁向生技新生活,迎向生技新未來」作為主軸。
今年在政府政策區的展示內容包括:生技產業現況、政策與措施、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經濟部的投資獎勵措施。其中,「產業現況」說明目前台灣生技產業的投資現況、主要經營現況。「政策與措施」則詳述我國的生技產業政策、生技產業推動架構。「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則闡述條例內容及通過條例審定之生技新藥公司。
經濟部工業局表示,今年特別邀請來自我國生技醫藥、生技服務、醫療器材3大類別的17家國內生技企業參與主題館之展出。分別為:美吾華懷特生技集團(包含懷特生技新藥、美吾華、牙堡生技)、太景生物科技、中裕新藥、麥德凱生科、鑫品生醫科技、科妍生技、華聯生技、旺北科技、景岳生技、華肝基因、蘑法生物科技、亞比多生技、藥華醫藥、德英生技以及國鼎生技。
此外,為促進國際交流,主題館特別設立國外生技企業展示區,並邀請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紐西蘭、澳洲等地的生技企業及駐台辦事處,展示國際生技產業發展概況。
工業局強調,「台灣生技產業主題館」將透過台灣生技產業整體政策與發展現況的呈現,結合國內外生技企業共同展示,向社會大眾與國內外業界展現經濟部推動生技產業的政策與成果,增進國人對醫藥新知及生技產業之瞭解,歡迎國人踴躍參與。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22/4/29onl.html (2010/08/16)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全球幹細胞與再生醫療新話題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00722 17:37:04)2005 年幹細胞 / 細胞激素 / 再生醫療的全球市場估計有 127 億美元的規模,今後每年的平均成長率也有 10.3%,在 2010 年預計將達到 207 億美元的規模。因此全球幹細胞與再生醫療現今應用與未來發展成為重要且值得探討的議題。
針對這樣的議題,日商環球訊息台灣分公司已開始接受申請報名2010年全球幹細胞與再生醫療亞洲學會(World Stem Cells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Congress Asia 2010)。此會議將以亞洲為首討論亞洲幹細胞業界持續變化的範例,並集結科學與商務之幹細胞領域唯一且最大的活動。製藥公司和生物工藝學企業、學術機關、幹細胞技術開發企業、投資家等齊聚一堂,針對治療領域及非治療領域幹細胞應用的技術革新、市場機會、合作夥伴關係模式進行討論,促進能在國際市場成功的策略性夥伴關係。
此會議將針對細胞療法與再生醫療以及製造創藥的幹細胞兩個議題進行討論。同時,此會議以商業化為目的的幹細胞療法或以幹細胞為基本建構的產品之實務,能聽到從基礎到應用之實際體驗的各種見解。
更多詳細訊息請至: http://www.giichinese.com.tw/conference/stem-cells10/
訊息來源:日商環球訊息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取自: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63507 (2010/08/12) 中央社
針對這樣的議題,日商環球訊息台灣分公司已開始接受申請報名2010年全球幹細胞與再生醫療亞洲學會(World Stem Cells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Congress Asia 2010)。此會議將以亞洲為首討論亞洲幹細胞業界持續變化的範例,並集結科學與商務之幹細胞領域唯一且最大的活動。製藥公司和生物工藝學企業、學術機關、幹細胞技術開發企業、投資家等齊聚一堂,針對治療領域及非治療領域幹細胞應用的技術革新、市場機會、合作夥伴關係模式進行討論,促進能在國際市場成功的策略性夥伴關係。
此會議將針對細胞療法與再生醫療以及製造創藥的幹細胞兩個議題進行討論。同時,此會議以商業化為目的的幹細胞療法或以幹細胞為基本建構的產品之實務,能聽到從基礎到應用之實際體驗的各種見解。
更多詳細訊息請至: http://www.giichinese.com.tw/conference/stem-cells10/
訊息來源:日商環球訊息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取自: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63507 (2010/08/12) 中央社
美准胚胎幹細胞醫癱瘓病人
(華盛頓3日綜合電)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加州一間生物科技公司,試用胚胎幹細胞,醫治脊髓受傷致癱瘓的病人。
這是全球首宗用胚胎幹細胞,治療人體的試驗,被形容為生物科技的里程碑。
梵蒂岡教廷表示,胚胎是人類生命,抽取幹細胞違反道德。
研究人員會把胚胎幹細胞,注入病人脊髓,刺激神經細胞重生,令病人可活動甚至行走。
胚胎幹細胞人體試驗備受爭議,但用成體幹細胞治療,近年已廣為採用,更有不少治愈奇難雜症的例子。
美國男子舍恩哈特腳踝骨折,手術和治療無效。醫生從其骨盆抽取幹細胞,注入腳踝,4個月后徹底康復。
也有患肢體局部缺血,要切除左腿的病人,醫生把他的自體幹細胞,注射入左腿后痊愈。
取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dt=2010-08-04&sec=world&art=0804wf41.txt
(2010/08/12) 中國報新聞網
這是全球首宗用胚胎幹細胞,治療人體的試驗,被形容為生物科技的里程碑。
梵蒂岡教廷表示,胚胎是人類生命,抽取幹細胞違反道德。
研究人員會把胚胎幹細胞,注入病人脊髓,刺激神經細胞重生,令病人可活動甚至行走。
胚胎幹細胞人體試驗備受爭議,但用成體幹細胞治療,近年已廣為採用,更有不少治愈奇難雜症的例子。
美國男子舍恩哈特腳踝骨折,手術和治療無效。醫生從其骨盆抽取幹細胞,注入腳踝,4個月后徹底康復。
也有患肢體局部缺血,要切除左腿的病人,醫生把他的自體幹細胞,注射入左腿后痊愈。
取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dt=2010-08-04&sec=world&art=0804wf41.txt
(2010/08/12) 中國報新聞網
嚴重灼燙傷病人治療新法:胚胎幹細胞長皮
更新日期:2009/11/21 00:35 羅苑韶
(法新社巴黎20日電) 法國醫師今天說,他們使用人類胚胎幹細胞培育皮膚,未來可望用來協助嚴重燒傷病人,做為暫時性救命貼布。
實驗室成果已在老鼠身上測試,但尚未在志願人體上試驗。研究人員相信,這對努力要拯救等待皮膚移植病人的醫師是個好消息。
超過20年來,救助燒灼傷病人的主要方法是自病人身上取下一些皮膚細胞,稱為角質形成細胞,在實驗室培植這些細胞,以用來取代受損的區域。
但是此程序大約需3星期,期間病人如發生脫水、感染,可能導致喪命。
另2個過渡性作法是在傷部覆蓋自屍體取得的「去細胞」皮膚,但是來源稀少;另外,可採用生物合成替代物,如牛膠原。以上二方法都有遭到病人免疫系統排斥的危險。
這項新技術研究在「刺胳針」(Lancet)英國醫學雜誌上披露。(譯者:中央社羅苑韶)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1/19/1vdlh.html (2010/08/12)
(法新社巴黎20日電) 法國醫師今天說,他們使用人類胚胎幹細胞培育皮膚,未來可望用來協助嚴重燒傷病人,做為暫時性救命貼布。
實驗室成果已在老鼠身上測試,但尚未在志願人體上試驗。研究人員相信,這對努力要拯救等待皮膚移植病人的醫師是個好消息。
超過20年來,救助燒灼傷病人的主要方法是自病人身上取下一些皮膚細胞,稱為角質形成細胞,在實驗室培植這些細胞,以用來取代受損的區域。
但是此程序大約需3星期,期間病人如發生脫水、感染,可能導致喪命。
另2個過渡性作法是在傷部覆蓋自屍體取得的「去細胞」皮膚,但是來源稀少;另外,可採用生物合成替代物,如牛膠原。以上二方法都有遭到病人免疫系統排斥的危險。
這項新技術研究在「刺胳針」(Lancet)英國醫學雜誌上披露。(譯者:中央社羅苑韶)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21/19/1vdlh.html (2010/08/12)
生長因子 讓兔子長出新關節
更新日期:2010/07/29 12:41
(路透華盛頓28日電)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裝上人工骨骼的兔子又長出自己的關節,而且還附帶軟骨組織。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南卡羅來納州克勒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和密蘇里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表示,只需要一塊叫做「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的複合物,就能誘導兔子重塑關節組織。
學者表示,這種關節不但較持久,也比金屬關節運作得更自然。
領導這項研究的哥大學者傑瑞米‧毛(Jeremy Mao)表示,製造替代關節和再生醫學的公司,已經對此技術表達興趣。
他在接受電訪時表示:「所有組織都由宿主的幹細胞形成。」
學者在發布於「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的文章表示,他們用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one)和羥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創作出一種生物材料,用來製作人工關節。毛說:「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這些材料應用在骨再生技術上。」
他們利用雷射校準結構,複製出兔子的膝關節,並在多孔的骨支架裡注入一種生長因子(用來刺激細胞生長的複合物)。在這個案例裡,他們使用的是生長因子β3。
10隻兔子對新關節適應良好,在3到4週後又能蹦蹦跳跳。對照組(沒加入生長因子)的10隻兔子當中,只有幾隻能夠正常運動,更有3隻兔子的關節受到手術損傷,永遠必須跛行。
毛說,這項技術能夠造福有嚴重關節炎的病患。他說,一般金屬關節只能維持10到15年,但這種形式的關節更持久,「這是你自己的關節,是你二度再生的關節。」中央社(翻譯)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29/16/2a4bm.html (2010/08/12)
(路透華盛頓28日電)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裝上人工骨骼的兔子又長出自己的關節,而且還附帶軟骨組織。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南卡羅來納州克勒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和密蘇里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表示,只需要一塊叫做「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的複合物,就能誘導兔子重塑關節組織。
學者表示,這種關節不但較持久,也比金屬關節運作得更自然。
領導這項研究的哥大學者傑瑞米‧毛(Jeremy Mao)表示,製造替代關節和再生醫學的公司,已經對此技術表達興趣。
他在接受電訪時表示:「所有組織都由宿主的幹細胞形成。」
學者在發布於「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的文章表示,他們用聚己內酯(polycaprolactone)和羥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創作出一種生物材料,用來製作人工關節。毛說:「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這些材料應用在骨再生技術上。」
他們利用雷射校準結構,複製出兔子的膝關節,並在多孔的骨支架裡注入一種生長因子(用來刺激細胞生長的複合物)。在這個案例裡,他們使用的是生長因子β3。
10隻兔子對新關節適應良好,在3到4週後又能蹦蹦跳跳。對照組(沒加入生長因子)的10隻兔子當中,只有幾隻能夠正常運動,更有3隻兔子的關節受到手術損傷,永遠必須跛行。
毛說,這項技術能夠造福有嚴重關節炎的病患。他說,一般金屬關節只能維持10到15年,但這種形式的關節更持久,「這是你自己的關節,是你二度再生的關節。」中央社(翻譯)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29/16/2a4bm.html (2010/08/12)
iPS萬能幹細胞 用於修復神經、肝臟
更新日期:2010/08/10 00:07 【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昨(九)日發表全球首個利用兩個基因,把臍帶血管內皮細胞(體細胞)轉為iPS萬能幹細胞的研究,突破過去需利用四個基因才能誘導皮膚纖維母細胞轉為萬能幹細胞,卻具致癌風險的研究,未來可望用於再生醫學研究,也讓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領域得以與國際同步。
幹細胞是未充分分化,具有分化潛能,在人體內可轉化為各種器官、組織的細胞,是目前發展再生醫學、組織工程的利器。而目前科學界公認最具分化能力的幹細胞是胚胎幹細胞,惟取得過程須破壞胚胎,有倫理爭議,加上成年體內也有一些幹細胞,科學界率轉朝這方向努力。
2006、2007年,日、美科學家則分別宣布發現把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幹細胞的方法,且這種幹細胞功能與胚胎幹細胞類似,被稱為iPS萬能幹細胞,又稱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顏伶汝指出,就先前日本的研究來說,他們是利用OCT4、SOX2、c-MYC及KLF4等4個基因,把皮膚的纖維母細胞誘導成與胚胎幹細胞功能相似的幹細胞,但因後續的研究證實其中兩個基因,包括c-MYC及KLF4具有使細胞癌化的能力,存有疑慮,不利臨床運用。
顏伶汝指出,而國衛院的研究團隊利用兩個非致癌性的基因OCT4、SOX2,成功把胎兒臍帶血管內的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轉化為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因未加入致癌基因,不會增加致癌風險。
副研究員顏伶汝補充,該項利用臍靜脈內皮細胞,轉化為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的研究,因沒有致癌風險,且取自新生兒臍帶,不須從病患身體抽取,也沒有胚胎幹細胞的倫理問題,未來可望用於修復神經、肝臟方面,或進行體外藥物測試。該項研究更已於八月六日八表於心血管領域頂尖的雜誌ATVB網站。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0/128/2asgu.html (2010/08/12)
國家衛生研究院昨(九)日發表全球首個利用兩個基因,把臍帶血管內皮細胞(體細胞)轉為iPS萬能幹細胞的研究,突破過去需利用四個基因才能誘導皮膚纖維母細胞轉為萬能幹細胞,卻具致癌風險的研究,未來可望用於再生醫學研究,也讓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領域得以與國際同步。
幹細胞是未充分分化,具有分化潛能,在人體內可轉化為各種器官、組織的細胞,是目前發展再生醫學、組織工程的利器。而目前科學界公認最具分化能力的幹細胞是胚胎幹細胞,惟取得過程須破壞胚胎,有倫理爭議,加上成年體內也有一些幹細胞,科學界率轉朝這方向努力。
2006、2007年,日、美科學家則分別宣布發現把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幹細胞的方法,且這種幹細胞功能與胚胎幹細胞類似,被稱為iPS萬能幹細胞,又稱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顏伶汝指出,就先前日本的研究來說,他們是利用OCT4、SOX2、c-MYC及KLF4等4個基因,把皮膚的纖維母細胞誘導成與胚胎幹細胞功能相似的幹細胞,但因後續的研究證實其中兩個基因,包括c-MYC及KLF4具有使細胞癌化的能力,存有疑慮,不利臨床運用。
顏伶汝指出,而國衛院的研究團隊利用兩個非致癌性的基因OCT4、SOX2,成功把胎兒臍帶血管內的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轉化為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因未加入致癌基因,不會增加致癌風險。
副研究員顏伶汝補充,該項利用臍靜脈內皮細胞,轉化為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的研究,因沒有致癌風險,且取自新生兒臍帶,不須從病患身體抽取,也沒有胚胎幹細胞的倫理問題,未來可望用於修復神經、肝臟方面,或進行體外藥物測試。該項研究更已於八月六日八表於心血管領域頂尖的雜誌ATVB網站。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0/128/2asgu.html (2010/08/12)
萬能幹細胞 致癌零風險
更新日期:2010/08/09 11:24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 9日電)國衛院研究團隊利用胎兒臍帶血管裡的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並加入 2個非致癌性基因,成功將內皮細胞轉變成萬能幹細胞,且免除有致癌風險基因,研究成果和國際幹細胞研究同步。
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顏伶汝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2006年和2007年日本和美國分別宣布發現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幹細胞的方法,這種幹細胞功能與胚胎幹細胞相差不多,因此被稱為萬能幹細胞,簡稱iPS細胞。
不過,顏伶汝說,以日本的研究來說,必須加入 4個基因,才能把皮膚的纖維母細胞誘導成與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幹細胞;但是,在4個基因中,包括c-MYC及KLF4卻有讓細胞癌化的能力,因此運用在臨床上仍有疑慮。
為了避免加入致癌性基因、又可以成功發展出萬能幹細胞,顏伶汝說,國衛院團隊利用胎兒臍帶血管裡的人體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只需要利用2個非致癌性基因OCT4及SOX2,就可以把HUVEC內皮細胞轉變成萬能幹細胞,也不會讓細胞癌化。
她說,因為HUVEC內皮細胞取自新生兒臍帶,具有取得容易的優點,且能夠成功避免有致癌疑慮的基因,這項研究也是國人在這項領域第 1個傑出的成就,並且能和國際的幹細胞研究同步。
她說,這個萬能幹細胞也增加臨床應用的機會,像是可能發展出神經細胞、肝臟細胞等,甚至運用在藥物測試。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09/5/2aqyr.html (2010/08/12)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 9日電)國衛院研究團隊利用胎兒臍帶血管裡的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並加入 2個非致癌性基因,成功將內皮細胞轉變成萬能幹細胞,且免除有致癌風險基因,研究成果和國際幹細胞研究同步。
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顏伶汝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2006年和2007年日本和美國分別宣布發現將普通皮膚細胞轉化為幹細胞的方法,這種幹細胞功能與胚胎幹細胞相差不多,因此被稱為萬能幹細胞,簡稱iPS細胞。
不過,顏伶汝說,以日本的研究來說,必須加入 4個基因,才能把皮膚的纖維母細胞誘導成與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幹細胞;但是,在4個基因中,包括c-MYC及KLF4卻有讓細胞癌化的能力,因此運用在臨床上仍有疑慮。
為了避免加入致癌性基因、又可以成功發展出萬能幹細胞,顏伶汝說,國衛院團隊利用胎兒臍帶血管裡的人體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只需要利用2個非致癌性基因OCT4及SOX2,就可以把HUVEC內皮細胞轉變成萬能幹細胞,也不會讓細胞癌化。
她說,因為HUVEC內皮細胞取自新生兒臍帶,具有取得容易的優點,且能夠成功避免有致癌疑慮的基因,這項研究也是國人在這項領域第 1個傑出的成就,並且能和國際的幹細胞研究同步。
她說,這個萬能幹細胞也增加臨床應用的機會,像是可能發展出神經細胞、肝臟細胞等,甚至運用在藥物測試。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09/5/2aqyr.html (2010/08/12)
骨髓幹細胞可治罕見兒童皮膚病
更新日期:2010/08/12 09:20 張稚昀
(法新社華盛頓11日電) 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導指出,科學家利用骨髓幹細胞,治療罹患痛苦且容易致命皮膚病的年輕病人,據信這是醫界首次。
明尼蘇達大學醫師華格納(John Wagner)和托勒(Jakub Tolar)帶領的研究人員從2007年開始,利用骨髓幹細胞治療罹患「隱性營養不良型表皮分解性水皰症」(RDEB)罕見皮膚病的孩童。他們在實驗室測試中發現骨髓幹細胞可以修復老鼠的皮膚。
表皮分解性水皰症目前沒有治療方法,這種病會讓皮膚起水皰,只要一點小小的摩擦和碰撞就會刮破。
包括嘴巴、食道和皮膚黏膜都會受到影響,一般孩童認為稀鬆平常的活動,像是飲食,會變得非常痛苦。
托勒說,這是首次把骨髓幹細胞拿來治療骨髓病變或骨髓受損以外的疾病。(譯者:中央社張稚昀)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2/19/2aye9.html (2010/08/12)
(法新社華盛頓11日電) 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導指出,科學家利用骨髓幹細胞,治療罹患痛苦且容易致命皮膚病的年輕病人,據信這是醫界首次。
明尼蘇達大學醫師華格納(John Wagner)和托勒(Jakub Tolar)帶領的研究人員從2007年開始,利用骨髓幹細胞治療罹患「隱性營養不良型表皮分解性水皰症」(RDEB)罕見皮膚病的孩童。他們在實驗室測試中發現骨髓幹細胞可以修復老鼠的皮膚。
表皮分解性水皰症目前沒有治療方法,這種病會讓皮膚起水皰,只要一點小小的摩擦和碰撞就會刮破。
包括嘴巴、食道和皮膚黏膜都會受到影響,一般孩童認為稀鬆平常的活動,像是飲食,會變得非常痛苦。
托勒說,這是首次把骨髓幹細胞拿來治療骨髓病變或骨髓受損以外的疾病。(譯者:中央社張稚昀)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2/19/2aye9.html (2010/08/12)
幹細胞可降呼吸衰竭風險
更新日期:2010/08/12 11:35 張稚昀
(法新社華盛頓11日電) 今天發表的開創性研究報告指出,骨髓幹細胞能修復受損肺臟。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研究人員發表於「生化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報告指出,他們利用骨髓幹細胞治療急性肺損傷,這種疾病最常造成加護病房病患呼吸衰竭。
UCSF心血管研究所的馬太(Michael Matthay)和李(Jae Lee)帶領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培養的人體肺泡細胞,重新製造不健康的肺部情況,接著以化學方法引起發炎。
然後他們再把骨髓幹細胞加進去,並觀察會有什麼改變。
李告訴法新社:「肺部受損會造成皮膜滲透性變大,液體流入引發肺水腫,這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他說:「我們發現,若把幹細胞加入,滲透的情況就會改善,這代表幹細胞具有保護效果,它們可以防止上皮層滲透性增加。」
研究作者表示,這項發現首次展現出特定骨髓幹細胞如何修復肺部皮膜。他們希望展開第2階段臨床試驗,以證實這種治療的確可以預防重症病患呼吸衰竭。(譯者:中央社張稚昀)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2/19/2aykq.html (2010/08/12)
(法新社華盛頓11日電) 今天發表的開創性研究報告指出,骨髓幹細胞能修復受損肺臟。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研究人員發表於「生化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報告指出,他們利用骨髓幹細胞治療急性肺損傷,這種疾病最常造成加護病房病患呼吸衰竭。
UCSF心血管研究所的馬太(Michael Matthay)和李(Jae Lee)帶領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培養的人體肺泡細胞,重新製造不健康的肺部情況,接著以化學方法引起發炎。
然後他們再把骨髓幹細胞加進去,並觀察會有什麼改變。
李告訴法新社:「肺部受損會造成皮膜滲透性變大,液體流入引發肺水腫,這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他說:「我們發現,若把幹細胞加入,滲透的情況就會改善,這代表幹細胞具有保護效果,它們可以防止上皮層滲透性增加。」
研究作者表示,這項發現首次展現出特定骨髓幹細胞如何修復肺部皮膜。他們希望展開第2階段臨床試驗,以證實這種治療的確可以預防重症病患呼吸衰竭。(譯者:中央社張稚昀)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12/19/2aykq.html (2010/08/12)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國璽 首創豬胚胎幹細胞技術 未來「錢」景看俏
經濟日報 2010/07/31
【台北訊】國璽幹細胞是國內第一家有能力運用幹細胞應用技術,開發出生醫級保健食品和美容產品的生技廠;董事長朱耕廷表示,國璽研發團隊利用豬胚胎幹細胞,成功開發出台灣首創幹細胞保健食品,另外在醫學美容部分,國璽也應用幹細胞技術,開發出美容保養用品,成功跨入醫學美容領域,未來「錢」景看俏。
據瞭解,國璽目前在產品銷售採「三路並進」方式,除了公司自行銷售外,也透過授權方式給區域通路業者,同時也積極展開佈局,搶攻大陸連鎖加盟通路。
從產品面來看,國璽是國內首先將豬胚胎幹細胞應用在人體醫學領域,同時開發出多種保健食品及美容產品。至於在銷售部份,國璽除了從既有通路來延伸產品銷售外,也透過經銷代理的方式進行產品銷售。
國璽近年來調整營運策略,績效也從去年開始逐漸展現。朱耕廷說,國璽創立以來就決定以經營自有品牌為主,近兩年產品銷售情況相當不錯,讓公司更有信心持續進行下一階段的產品研發、通路佈建和推動股票上市櫃。
國璽去年營收順利達成損益平衡,朱耕廷認為,今年有機會營收破一億、每股稅後盈餘挑戰2元的歷史新高。朱耕廷透露,明年第一季公司就有2.8億元的現增計畫,主要是投入肝損傷與纖維化的新藥研發,另外,若進度順利,公司也希望在明年就能順利完成上市櫃的計畫。
事實上,生技產業近年火紅程度不亞於再生能源題材,尤其政府將其列為重點產業之一,加上ECFA效應點燃醫療診所登陸商機,以及第六次江陳會將討論兩岸醫藥衛生合作議題,國璽未來都有機會直接受惠。
(高振誠)
取自:http://www.gwoxi.com.tw/html/news/index2.aspx?kind=14&ix=1 (2010/08/11)
【台北訊】國璽幹細胞是國內第一家有能力運用幹細胞應用技術,開發出生醫級保健食品和美容產品的生技廠;董事長朱耕廷表示,國璽研發團隊利用豬胚胎幹細胞,成功開發出台灣首創幹細胞保健食品,另外在醫學美容部分,國璽也應用幹細胞技術,開發出美容保養用品,成功跨入醫學美容領域,未來「錢」景看俏。
據瞭解,國璽目前在產品銷售採「三路並進」方式,除了公司自行銷售外,也透過授權方式給區域通路業者,同時也積極展開佈局,搶攻大陸連鎖加盟通路。
從產品面來看,國璽是國內首先將豬胚胎幹細胞應用在人體醫學領域,同時開發出多種保健食品及美容產品。至於在銷售部份,國璽除了從既有通路來延伸產品銷售外,也透過經銷代理的方式進行產品銷售。
國璽近年來調整營運策略,績效也從去年開始逐漸展現。朱耕廷說,國璽創立以來就決定以經營自有品牌為主,近兩年產品銷售情況相當不錯,讓公司更有信心持續進行下一階段的產品研發、通路佈建和推動股票上市櫃。
國璽去年營收順利達成損益平衡,朱耕廷認為,今年有機會營收破一億、每股稅後盈餘挑戰2元的歷史新高。朱耕廷透露,明年第一季公司就有2.8億元的現增計畫,主要是投入肝損傷與纖維化的新藥研發,另外,若進度順利,公司也希望在明年就能順利完成上市櫃的計畫。
事實上,生技產業近年火紅程度不亞於再生能源題材,尤其政府將其列為重點產業之一,加上ECFA效應點燃醫療診所登陸商機,以及第六次江陳會將討論兩岸醫藥衛生合作議題,國璽未來都有機會直接受惠。
(高振誠)
取自:http://www.gwoxi.com.tw/html/news/index2.aspx?kind=14&ix=1 (2010/08/11)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