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幕後殺手是幹細胞?
撰文╱克拉克(Michael F. Clarke)、貝克(Michael W. Becker)
翻譯/涂可欣
自從30年前人類向癌症宣戰後,至今已獲得幾項重要斬獲:例如某些兒童癌症,過去一旦診斷出來就等於宣判死刑,現在則有85%的病童可存活下來;還有些新開發的藥物可以控制癌症,延長患者生命,像是2001年核准的基利克(Gleevec),可用來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症(CML)。基利克的臨床治療效果極為成功,許多服用基利克的癌症病患,現在病情都處於緩解狀態;但有強烈證據顯示,這些病患並未完全痊癒,他們體內仍有一群惡性細胞尚未被殲滅。
傳統看法是:只要人體內殘留任何癌細胞,癌症就可能復發,因此目前大部份的治療策略,都是殺死越多癌細胞越好。但是這種處理方式並不一定成功,尤其是罹患最常見的惡性實心腫瘤、且病程較後期的患者,預後通常都不佳。
此外,我們現在也知道,對於CML和其他少數癌症,只有當中極小比率的腫瘤細胞能造成新的癌組織;若想根除癌症,針對這些特定細胞將會更有效,因為它們才是促成新癌細胞生長的禍首,也很可能是腫瘤惡化的根源。這些細胞就是癌症幹細胞。一般相信,癌症幹細胞原本是正常的幹細胞,或者是由幹細胞分生出來、尚不成熟的前驅細胞,之後才轉形成癌細胞。
「癌症是由一小群惡性幹細胞所造成」的這個概念並不算新。一般認為,幹細胞的研究,正式開始於1950和1960年代的實心腫瘤和血液癌症研究;我們對健康組織生長發育的認識,有許多就是觀察這些過程出錯的結果而得來。
到了今日,幹細胞研究更有助於我們了解癌症。過去50年來,科學家對於調控正常幹細胞表現及其衍生子代的機制,已有詳盡的認識。這些知識讓科學家發現到,腫瘤內的癌細胞也有著類似的層級結構,為幹細胞引發癌症的理論提供了支持證據。要成功斬除癌症幹細胞,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正常的幹細胞是怎麼變壞的。
層級行為
人體是個高度區劃的系統,由獨立的器官和組織所構成,它們各自擔負不同的重要功能,而維續了生命。然而構成組織和器官的細胞,壽命通常並不長:今天覆蓋在我們身體外層的皮膚,和一個月前的皮膚並不相同,因為表層的皮膚細胞會不斷脫落,由下層細胞取代;腸道的內襯細胞數週就更新一次;具凝血功能的血小板生命週期只有10天。
我們全身上下都有同一套機制,來維持各組織中運作細胞的數目;事實上,所有複雜生物體內都保存了相同的這套機制。它的核心是一小群長壽的幹細胞,可以像工廠般源源生產具功能的細胞。製造過程中,每一步驟都有嚴格的組織和調控,讓幹細胞的子代一代比一代特化。
要解說這套機制,最佳範例就是血液細胞和免疫細胞所屬的造血家族。所有血液和淋巴液中的功能性細胞,全都衍生自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在成人骨髓細胞中,造血幹細胞佔不到0.01%,然而這些稀有的細胞卻能形成多種中度分化的前驅細胞,這些前驅細胞又經過數個階段的分裂和分化,製造出多種成熟的功能性細胞,類別涵蓋可防禦感染的細胞,以及攜帶氧氣至各組織的細胞。當細胞具備了最終的特定功能時,它也失去了所有增生或改變指定功能的能力,我們稱這樣的狀態為終末分化。
在製造功能性細胞的過程中,幹細胞卻可利用獨特的自我更新能力,始終保持在未分化狀態:在形成新組織細胞的第一步,幹細胞會分裂成兩個細胞,其中一個子細胞仍維持幹細胞的身份,讓幹細胞總數保持固定,另一個子細胞則走向特化之路,產生前驅細胞繼續分裂繁殖,來因應生物體的需求,快速增生特定的造血細胞類型。
經由自我更新來再造自己,是界定幹細胞最重要的特性,它讓幹細胞具備不朽的壽命和無限繁殖的潛能。相對的,前驅細胞在繁殖時也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但它們會受到內部計算機制的限制,只能進行一定次數的細胞分裂。而隨著前驅細胞子代的分化程度越來越高,其增殖能力則遞減。
這項特性的實質意義,可從移植造血幹細胞或其子代細胞的實驗觀察出來。科學家先以放射線摧毀小鼠的骨髓造血系統,再將前驅細胞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入這些小鼠的骨髓。植入的前驅細胞雖可繁殖,並暫時恢復造血功能,但在4~8週後,這些細胞就全死了。但若移植的是造血幹細胞,則一次手術即能恢復小鼠終生受用的整個造血系統。
科學家熟知造血系統的層級組織已超過30年,但直到最近才確認出其他組織的類似層級系統,其中包括了腦、乳房、前列腺、大腸、小腸和皮膚。在這些組織,幹細胞的行為也受到相同的調控原則所影響;包括幹細胞的數目和個別細胞的命運,都有特別的機制來控制。舉例來說,有數個基因以及其活性所引發的一些連串反應(又稱為基因路徑),在控制幹細胞的命運和功能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這當中包括了Bmi-1基因、凹口基因、音速小子基因和Wnt基因所指揮的傳訊路徑。這些基因大部份都不是由研究幹細胞的科學家所發現,而是癌症研究人員發現的,因為這些傳訊路徑也與癌症的發展有關。
科學家已注意到幹細胞和癌細胞之間的許多相似性。我們對惡性腫瘤的標準定義,就包括了癌細胞能夠無盡生存和繁殖、入侵鄰近組織和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能力。事實上,癌細胞已經擺脫了原本應該嚴密控制細胞身份和繁殖所受的規範。
而能夠自我更新的正常幹細胞,原本就具備豁免權,不受一般細胞壽命和繁殖規則的限制。幹細胞能夠分化出多種細胞類型的能力,讓它們能製造出器官或組織所需要的所有不同成員,而這又是腫瘤細胞和幹細胞相似的一項重要特徵。腫瘤裡面也包含了多種細胞類型,幾乎就像是一個混亂版的完整器官。此外,科學家也發現,造血幹細胞會因應受傷的信號,移動到身體較遠的其他部位,而癌細胞也會遷移。
健康幹細胞受到嚴格的基因調節,無限生長和分化的能力受到了控制;一旦移除這些控制機制,結果就會和癌症的情形非常相像。這些共同性以及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顯示,幹細胞的調控機制失靈,可能就是癌症萌發、癌細胞獲得不朽生命和擴散到其他部位的根本原因。
致命弱點
在某些組織(特別是腸道和皮膚等細胞汰換率高的組織)中,存在著幹細胞來替補衰老和受損細胞,這樣的系統看來極為複雜且沒有效率。如果生物體內所有細胞都能夠在需要時增生,修補受損的鄰居,不是會方便許多嗎?表面上看來或許如此,但這也會讓動物體內的所有細胞,都可能轉變成癌細胞。
一般認為,癌症的形成是因為細胞的一些關鍵基因累積了致癌性變化,因而導致細胞發生異常生長和轉變。而基因突變往往來自直接的傷害,像是細胞暴露在放射線或化學藥劑之下,但也可能是在細胞分裂的複製基因過程中,發生了隨機錯誤。在那些最常發生癌症的器官中,幹細胞數量稀少,成為突變儲存槽的機率似乎較小;然而幹細胞卻也是這些器官中唯一的長壽細胞,因此它們最有可能累積基因損害。
幹細胞的長壽確實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癌症是在組織暴露於放射線之後幾十年才出現:在最初的傷害之後,健康細胞又發生了一連串突變,最後才轉變為癌細胞。幹細胞除了可累積並保存這些致癌突變外,還具有強大的增殖能力,使它成為癌化的理想目標。自然界嚴格控制著自我更新,因此相較其他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幹細胞只需要較少的突變,即可轉變為癌細胞。
有了這些認識,幹細胞可能的癌化途徑就豁然開朗了。其中一個模型是突變發生在幹細胞本身,使它們在啟動自我更新上不再受到控制,而製造出一群有癌化傾向的幹細胞。促使癌細胞增生形成腫瘤的後續突變,則可能發生在幹細胞,也有可能發生在它們的子代,即已定向分化的前驅細胞。第二種模型則認為,致癌性突變最初發生在幹細胞,但最後轉變為癌症的步驟,卻發生在已定向分化的前驅細胞,不過在這種情況中,已無自我更新能力的前驅細胞,需以某種方式再度獲得自我更新力。
目前,從不同的癌症例子中,都可找到支持兩種模型的證據,至少我們知道有一個例子是兩種狀況都有,分別影響著疾病的不同階段。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症中,白血球細胞有兩個基因錯誤融合在一起;如果將這段融合基因注射到正常的造血幹細胞,幹細胞就會轉變為白血症幹細胞。慢性骨髓性白血症若未接受治療,一定會發展成急性白血病,這種情況又稱為急性轉化期(blast crisis)。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傑米森(Catriona Jamieson)和魏斯曼(Irving Weissman)發現,在急性轉化期的骨髓性白血症病患體內,導致病情惡化成這種猛暴形式的額外基因突變,賦予了特定前驅細胞自我更新的能力。
「緝」而不捨
過去10年來,幹細胞可能癌化和某些癌細胞具有幹細胞特徵的證據,強化了「腫瘤生長是由一小群類似幹細胞的癌細胞所造成」的觀念。這個學說已存在相當時日,但過去一直欠缺驗證該學說所需的技術。
1960年代,已有少數科學家開始注意到,腫瘤內不同的細胞族群,形成新腫瘤組織的能力並不相同。1971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帕克(C. H. Park)和同事表示,從原始(或稱原發)骨髓瘤(影響骨髓漿細胞的癌症)分離出來的細胞,增殖能力有很大的差異。然而當時帕克他們無法明確解釋這個現象,因為至少有兩種可能的情況。第一種解釋是,所有培養的細胞都具有相同的繁殖能力,只是實驗時恰巧只有其中一些細胞進行了分裂繁殖;第二種解釋則是,腫瘤內有不同層級的細胞,其中癌症幹細胞分生出不具腫瘤生成性、也就是不具繁殖能力的細胞。
取自:http://sa.ylib.com/read/readshow.asp?FDocNo=889&DocNo=1412 (2010/08/16)
科學人雜誌 2006年8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