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台灣幹細胞研究新突破 登「化學評論」國際期刊

台灣幹細胞研究又有新突破!中央大學日籍教授樋口亞紺(Akon Higuchi)與國泰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共同合作,成功發展出一種造血幹細胞體外培養技術,透過直接培養法,讓傳統臍帶血幹細胞能夠快速純化與再生;另外,團隊也與日本國立醫院研究單位合作,引進並建立目前國際熱門的「人類誘導型萬能幹細胞(ips cells)」技術,兩項成果都率先登上最新一期頂尖「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國際期刊網路版。



幹細胞是人體內具有分化能力的細胞,透過誘導可以發展出肝臟、神經、血管等細胞,可以用來修復、替代受損的組織或器官,甚至是用於治療癌症等重大疾病,是醫學上一項重要指標。



2007年,日本方面成功將從人類自體取得的細胞誘導成為「誘導型萬能幹細胞」,讓原本成熟或老化的細胞可以經過生化技術「返老還童」,逆轉回剛受孕時期的細胞狀態,其特性與胚胎幹細胞類似,又能避免倫理爭議,轟動國際。



不過,逆轉後的細胞培養卻必須與動物細胞共存,培養過程相當困難。這次中央大學日籍教授樋口亞紺與國泰醫院合作研究成果,成功發展出一種造血幹細胞體外培養技術,利用生化反應器,再透過奈米片段的薄膜進行幹細胞純化與再生,快速而精準,是幹細胞研究一次重要突破,也因此登上國際重量級「化學評論」國際期刊網路版,備受肯定。



國泰醫院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凌慶東說:『(原音)我們率先從材料方面去著手,就是用奈米級的材料,就是高分子合成材料,去嘗試如何快速分離,或者第二在沒有餵養細胞的狀況下面,讓它有很好的環境去生長,這就是樋口老師主要的(研究)結果。』



凌慶東指出,幹細胞基因組織工程還有很多困難要解決,這次中央大學與國泰醫院發表的成果雖然解決一部分困難,對台灣發展幹細胞研究卻是很重要的一步,意義非凡。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10/58/2nsrh.html (2011/03/11)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科學家成功製造重要記憶細胞

(路透芝加哥4日電)美國研究人員成功促使幹細胞轉變成1種在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患者身上會提早死亡的腦細胞。



這支研究團隊今天在期刊「幹細胞」(Stem Cell)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這項新技術將可提供隨時可派上用場的細胞,供新藥測試使用,或甚至植入人體,幫助恢復喪失的記憶。



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大多是在經過基因改造的老鼠身上進行,這項新技術將讓研究人員得以使用人類細胞,針對這種疾病的某個重要層面展開研究。



進行這項研究的芝加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費恩柏格醫學院(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凱斯勒(Jack Kessler)表示:「這些細胞對記憶功能具有關鍵的重要性。」



凱斯勒指出,他的研究團隊使用胚胎幹細胞製造出神經元,後者據信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最早喪失的腦細胞之一。



幹細胞是人體的種細胞,亦即所有其它種類細胞的來源。胚胎幹細胞取自成形數天的人類胚胎,特別具有可塑性。中央社(翻譯)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04/16/2ngxb.html (2011/03/07)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基因改造 普通細胞變幹細胞

(路透芝加哥9日電)美國科學家利用取自心臟有罕見缺陷兒童的皮膚細胞,在實驗室創造出擁有相同缺陷的跳動心臟細胞,讓研究人員在測試新藥時,得以使用人類細胞,而非老鼠。



由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杜爾梅屈(Ricardo Dolmetsch)領導的團隊今天在期刊「自然」(Nature)發表報告指出,儘管多數心臟病藥物並不會影響細胞,希克拉賽爾製造公司(CyclacelPharmaceuticals Inc.)正在研發的1種癌症藥劑,似乎會對細胞產生助益。



這是率先利用創造人類疾病模型的強大新科技,透過改造基因程式技術讓普通細胞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功能的研究之一。幹細胞是人體的母細胞,能生成體內的任何組織。



杜爾梅屈接受電話訪問時指出:「因為我們體內所有細胞都具有相同的基因程式,這意味我們可以拿皮膚細胞改造其基因程式,製造出幹細胞,然後用這些幹細胞製造心臟細胞。」



科學家在2006年發現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研究人員可從罹患遺傳性疾病者身上取得iPS細胞,然後大量培養。培養出來的細胞可在實驗室存活數月,甚至數年。



杜爾梅屈的研究團隊從患有提摩西症候群(Timothy syndrome, TS)的兒童身上取得皮膚細胞。TS症候群是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會引發自閉症和QT節段延長症侯群(Long QT syndrome, LQTS),後者是1種心臟收縮時機的缺陷,會導致心跳不同步。



研究團隊改造取自2名TS症候群患者和5名正常人皮膚細胞的基因程式,然後誘使這些細胞變成構成心臟心房和心室的細胞,以及構成心臟電信號系統的節段細胞。



心臟正常的病患平均每分鐘心跳60次,但TS症候群患者的心跳緩慢許多,每分鐘約30次。

接著研究團隊以數種心律藥物進行測試,看這些藥能否矯正TS症候群患者的心跳問題,結果全都無效,但實驗中的抗癌化合物roscovitine能矯正心跳。研究人員目前正進行第2階段試驗。。中央社(翻譯)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10/16/2m6yd.html (2011/02/11)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研發新訊-北醫:幹細胞潛力大

工商時報【台北訊】

以「幹細胞」治療骨質疏鬆症與椎間盤退化已現曙光,因為國內的動物實驗發現:幹細胞對治療老鼠骨質疏鬆症與豬隻的椎間盤退化,具有顯著療效。



執行這項動物實驗的北醫生醫材料暨工程研究所所長鄧文炳表示:骨質疏鬆症的好發對象是老年人與停經婦女,因此在實驗設計上,是將提早老化的老鼠去除其卵巢,以模擬老年及停經狀態,隨後注入骨前驅細胞的幹細胞進行治療兩個月,結果發現老鼠體內的骨骼與正常骨骼相近,顯示幹細胞對於老鼠的骨質疏鬆症具有修復功能,且應用分子造影可以看到幹細胞在骨髓內之移動,移向受損之處,並已發表在分子造影領域領先之雜誌(J Nucl Med 2009, IF: 6.662)。



另一項針對25頭豬隻的實驗則可發現幹細胞在治療椎間盤退化的應用。鄧文炳教授表示,該項成果已發表在關節炎領域領先之雜誌(Arthritis & Rheumatism, IF: 7.677),以及生醫材料領域領先之雜誌(Biomaterials, IF: 7.365)。


(本文由臺北醫學大學研發處副研發長鄧文炳教授提供)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129/4/2lmvw.html (2011/02/08)

幹細胞噴槍 快速癒合燒傷皮膚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英國每日郵報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已研發出利用幹細胞噴槍,讓嚴重燒傷受損的皮膚在數日內癒合的新療法。



匹茲堡大學「麥高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的葛蘭奇教授,發展出一種讓取自受傷病患的健康幹細胞重生、然後再將其噴到受傷皮膚上的治療法。從皮膚切片、取出幹細胞到進行噴射,幹細胞噴槍治療的整套療程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受傷皮膚癒合時間則可縮短到只需要數天。



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外科部副主席沃夫說,目前標準燒傷皮膚治療程序可能得花上數週或數月時間,而且病患可能會在等候皮膚癒合時死亡;倘若有一種方式能在一週內重生出許多正常健康的皮膚,「那真是燒傷外科界的聖杯」。



此一幹細胞噴槍技術目前仍在實驗階段,但已成功治療超過12名燒傷病患。它的程序是先取出病患健康皮膚的幹細胞,然後將其加入溶劑,再利用噴槍將幹細胞噴射到病患皮膚受傷部位。



賓州州警尤朗是首批接受噴槍治療的燒傷病患之一。他去年7月受邀參加友人舉辦的派對時,慘遭營火紋身的二級燒傷,其中右半邊臉、右耳、頸部、肩膀與上臂受傷嚴重,手臂宛如一團烤焦的肉,好像是烤太久的香腸。接受幹細胞噴槍治療4天後,尤朗的皮膚奇蹟般地完全癒合。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04/78/2lwol.html  (2011/02/08)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幹細胞錢景靚 生醫業搶卡位

工商時報【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幹細胞治療可望成為21世紀醫學最重要突破,吸引生醫廠商爭相卡位,起步最快的太景為血癌病人自體移植的新藥TG-0054已進入FDA臨床二期,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則與加捷科技合資成立上海宣捷,跨足毛囊幹細胞研究。



另外,生寶、美吾華集團的芽堡、尖端、再生緣等公司亦都積極投入此領域。



太景生物科技營運副總經理薛博仁表示,幹細胞具有分化可塑性、修復等功能,運用幹細胞治療可以讓身體再生,達到治療目的,目前一些醫學上難以治療例如心肌梗塞、中風及血管缺血壞死等疾病,可望獲得治療,因此,幹細胞治療被認為將再為人類平均壽命延長推進。



由於幹細胞產業前景看好,近10年國內臍帶血公司應運而生,新生兒臍帶血儲存,為未來幹細胞治療技術應用帶來不少曙光,表現最積極的生寶,營運觸角也從台灣延伸至香港和美國等,董事長章修綱計畫5年內打造生寶成為美國前3大臍帶血銀行。



另外,訊聯則繼2010年7月與印度第2大臍帶血公司StemOne Biologicals結盟,第一階段將先以臍帶間質幹細胞技術移轉及臨床實驗為主,第二階段不排除合力搶進印度市場後,去年11月也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合資成立「廣州訊聯生技」,資本額6千萬人民幣,訊聯以持股66.7%握主導權,並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商轉。



訊聯董事長蔡政憲表示,中國的臍帶血商機驚人,廣州訊聯將以台灣的發展模式,結合臍帶血、臍帶及牙齒等多元幹細胞儲存業務,進行全方位的布局。



由於幹細胞相關技術已逐步進入商業化運用,國內生醫廠也正開發及提供體細胞治療、自體幹細胞體外培養,及體外脂肪儲存等服務。幹細胞產業也由過去僅提供臍帶血儲存,延伸到目前已以再生醫學及儲存技術為基礎,衍生各式各樣的細胞分離儲存服務,如臍帶間質幹細胞、毛囊間質幹細胞、乳牙幹細胞、成人周邊血、自體脂肪幹細胞等,像再生緣即投入血液幹細胞體外增生,而訊聯也投入成人周邊血儲存,而由加捷投資的大展則相當專注於毛囊間質幹細胞儲存。



另外,亦有不少生醫廠商亦跨足包括自體纖維母細胞移植及儲存服務、相關細胞製劑產品的開發等領域,多家從事幹細胞、臍帶血服務的廠商,積極與醫院及國內外研究單位合作幹細胞移植技術開發,血液幹細胞體外增生,並進行臨床細胞免疫治療,如成體幹細胞及胚芽幹細胞的療法與技術的研究。



加捷總經理、大展幹細胞生技董事長鍾祥鳳表示,毛囊間質幹細胞存在毛囊中,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不斷增殖或多向分化潛能的間質幹細胞,可依不同條件分化為軟骨、脂肪、神經與皮膚細胞。由於毛囊間質幹細胞質量遠優於骨髓幹細胞質量,其優勢具有數量多、及時性高、來源容易、分化力強、無排斥性、免疫耐受性強等6大優點,當需要移植使用時,僅需從自己後頸部毛髮取得豐富毛囊間質幹細胞,不需要做H LA Typing(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相容試驗),也不擔心免疫排斥問題,更不用費時等待配對,發展前景相當看好。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117/4/2kxtn.html (2011/01/17)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美批准胚胎幹細胞治療失明試驗

(法新社華盛頓3日電) 美國生技業者先進細胞科技公司(Advanced Cell Technology, ACT)今天表示,政府主管當局已批准ACT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展開治療失明的第2項試驗,這次將以年紀較長的民眾為對象。



這次試驗將檢驗這種療法能否安全治療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dry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患者。這種眼疾是60歲以上人士出現不可逆性失明的最常見形式。



ACT表示,這種眼疾目前無法治療。美國約有1000萬到1500萬名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歐洲則有1000萬人。



胚胎幹細胞自十多年前首度被科學家分離出來後,相關研究一直是一個具爭議性的領域。反對者不贊成這類研究,因為過程中須摧毀人類胚胎。



不過科學家表示,胚胎幹細胞為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治療,帶來極大希望。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1月批准總部位於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的ACT,在斯特格病變(Stargardt disease,是1種較少見的幼年型失明)患者身上展開類似試驗。



ACT執行長拉賓(Gary Rabin)表示:「ACT目前為第1家獲FDA批准進行兩項人類胚胎幹細胞試驗的公司,如今已成為再生醫學領域的真正轉譯科學領袖。」



「這象徵向前邁進一大步,不光是在幹細胞領域,可能還包括現代醫療保健技術。」



ACT表示,希望數月內在美國展開臨床試驗,並打算在歐洲尋求類似試驗的許可。這類治療在美國和歐洲的市場共達250億到300億美元規模。(譯者:中央社陳宜君)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104/19/2k8mb.html (2011/01/05)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乳房再生 日擬設研究機構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2日專電)日本「讀賣新聞」報導,九州大學等多所國立大學初步決定,今年春天將與醫療機構等成立一個研究乳房再生醫療的組織,期望造福因罹患乳癌而失去乳房的患者。



為了造福因罹患乳癌而接受乳房切除術的「少奶奶」,九州大學、大阪大學等初步決定,今年春天將與醫療機構等成立研究組織,然後在明年3月之前著手進行以患者本人的幹細胞再生乳房的治療及實驗。



這將根據日本的藥事法進行臨床實驗,這個研究組織希望將來的治療能適用健康保險的給付。



乳房重建目前以注入矽膠或以移植本人的脂肪為主流。但這兩種都有缺點,矽膠有感染的危險性,脂肪會被人體內吸收,效果無法持續,而且在日本也無法適用健保給付。



九州大學等的專家考慮到,如果利用患者本人的幹細胞,可使它變成特定的細胞或複製。



九州大學等的重建手術是從患者本人的腹部取出約200至400毫升脂肪,以專用的分離器取出富含幹細胞等細胞群,然後在缺少乳房的肌肉與皮膚之間注入2至3毫升,注入約30至40次,使它修復。



專家指出,這種方式比較不會出現排斥反應,乳房形狀可望比較自然一點。1000102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102/5/2k4no.html (2011/01/03)